“标准化”军事政变
关于此次军事政变,其实早有征兆。泰国陆军总司令巴育曾于5月20日越过看守政府,宣布全国戒严,他引用1914年的《戒严法》说,军队在危机时期拥有“超级权力”。当时他宣称这不是政变,可是两天后政变还是发生了。
在这次政变的过程中,泰国军方采取了“标准化流程”:政变、军事管制、控制信息发布渠道、控制或传唤政要和麻烦制造者、建立政变当局、废除宪法和立法机构、觐见国王,接下去就是组建过渡政府。可以预期的是,在军方认为“国家已经准备好交给民选政府”之前,军人会一直当政。目前泰国军方宣称自己的目标是恢复稳定,是在泰国法律和传统内行事。然而,许多批评者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称军方只是想摆脱它无法忍受的政府领导人。
纵观世界历史,引发政变的原因错综复杂:有的纯粹是统治集团内的争权夺利,有的是革新派与保守派的斗争,有的是旧势力的复辟,有的是国际强权势力通过代理人干涉别国内政、颠覆别国政府。但在泰国,以上的情况往往并不成立。相反,泰国政变似乎有自己独特的特点。首先国王是泰国政治生活的一个稳定力量,无论政客间如何争吵,或与军队发生矛盾,没有人会批评普密蓬国王,其崇高地位让他在很大程度上能以超然的态度鼓励敌对派系解决纷争。其次,泰国政变通常不会发生流血事件,本次政变同样不费一枪一弹。
军政积怨由来已久
现年60岁的巴育年轻时先后在武装部队预备学校、指挥参谋学院和泰国国防大学深造,主修步兵专科,并拥有泰国皇家军事学院的军事科学学士学位。2002年,巴育成为陆军第二步兵师的副师长,一年后升为师长,2006年成为第二步兵师隶属的第一集团军司令,2008年荣升为陆军参谋长,并于2010年接替阿努蓬·保津达成为陆军司令。
在泰国的军事体制中,帕提·马帕高是名义上的最高司令,但并不掌握实权。由于陆军是泰国军队的绝对主力,陆军司令才是泰国军方的主要实权人物。原本巴育应在4个月后退休,但目前泰国的局势可能阻止他退居二线的脚步。
据泰国媒体披露,巴育曾在2006年推翻他信政府(英拉的兄长)的行动中出过大力,并在随后武力镇压“红衫军”的过程中态度积极。2010年,支持他信的“红衫军”占领曼谷的商业中心并拒绝离开,导致政府军开火,当时的陆军总司令就是巴育。由于巴育对于支持他信以及英拉政府的“红衫军”采取敌对态度,英拉2011年8月当选总理后,亲他信的政治势力期望重塑军队权力格局,但遭到巴育等将领的抵制。随后,英拉政府大幅削减陆军预算报复军方,使泰国军方与英拉政府的积怨进一步加深。
有媒体披露,为了防范“红衫军”的影响渗入军营,加强对泰军基层军官的掌控,巴育曾在2012年初对泰军所有现役营长进行书面测试。消息人士透露,那次测试的题目共有17页。表面上,这次测试是为了让营长们表达对泰军面临困难的看法,可实际上,这次测试是让巴育判断“营长们的倾向”。一旦发现有人可能支持他信,巴育就会亲自与之交谈,努力让其“改变思想”。
“军人干政”已成传统
客观而言,巴育背后其实是有军人集团支撑的。泰国王室19世纪末主动打开国门,进行西式改革后,从开明专制转化到君主立宪,但接下去的政局变化却并不顺利。上世纪30年代,陆军总司令銮披汶发动政变,接管政权,成为大商人、大地主和军人集团的代表。在之后的几十年间,军方成为泰国政治生活的重要力量,国内各派政治势力纷纷竭力拉拢军方,希望获得军方的支持,结果使军人集团在某种意义上扮演了“仲裁人”的角色。
需要指出的是,泰军内部素有“东部之虎”和“王后卫队”两大派系,前者主要来自镇守泰国东部边境的第2步兵师或第21步兵团,巴育和他的前任阿努蓬都属于“东部之虎”,“王后卫队”派则主要由出身于王室贵族的军官构成,两大派系长期在军方内部争权夺利。上一任陆军司令阿努蓬上台后“东部之虎”派在军中占据优势,但并不意味着“王后卫队”派已被边缘化。有分析认为,巴育之所以能在2010年后坐稳陆军总司令的位置,与他曾在王后卫队中服役的经历不无关系。还有消息称,为了在“东部之虎”与“王后卫队”间搞平衡,巴育曾安排“王后卫队”成员出任第一军区司令。
对于“军人干政”的影响,专家认为应从正反两方面来看。首先,军人集团在泰国往往被看作是专业与忠诚的象征,有一定的社会基础。由于此前“红衫军”和“黄衫军”持续半年的街头对峙让国家陷入瘫痪,现在军方出面“踩刹车”符合民众对安稳生活的追求。其次,军事政变终究是对国家制度的破坏,不受约束的独断专行容易酿成灾祸。这在泰国历史上曾有过教训。 雷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