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一座城市的历史文脉和品质风貌,最直观就是建筑物。它不仅是人类生活的栖身地,亦是文明的发源地,更是乡愁的慰藉地。
外白渡桥的重新维修,曾引发老上海的怀旧情愫。社会变故,人心不古,很大程度,多与破旧立异、大拆大建,割断乡土根系和文化脉络有关。人家是孙子修缮爷爷的老屋,我们是儿子拆光老子的房子。无怪陈丹青感叹:全中国至今可看的建筑只有两种:一是古人留下的,二是洋人留下的。我曾在上海老市府大厦工作数年,感同身受。
老市府大厦处于江西路、福州路、汉口路和河南路的合围,其江西路汉口路转角的正门,凸出扇形廊上的椭圆阳台,常见庆祝上海解放的标志性照片。这幢能倾听外滩海关钟声的老建筑,本是解放前公共租界工部局大厦,相当于市政府角色。抗战结束,因市政府驻此,改称市府大楼。1949年5月上海解放,陈毅市长在此举行接管仪式,即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地。以后市政府搬迁数次,民政局等单位一直使用该楼,故称老市府大厦。
大厦1907年开工,后遇第一次世界大战停工,直至1922年竣工,实际建造历时8年,建筑面积22705平方米,耗白银175万两。主入口最初设计50米高的塔楼,因顾虑上海软土地基未建。城堡式的三个立面,分布着不同形式的11个门洞,拥有400个房间。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外墙,砌着花岗石面;粗大的爱奥尼圆柱,排列在二三层间;底层沿街50扇椭圆钢窗,伸展出32个窗台,窗楣装饰弧形或三角山花;外观4层,实际普加到5层,四楼外挑约1米廊檐。建筑风格听起来拗口:欧洲新古典派文艺复兴时期科林斯希腊式。所谓科林斯,是一种希腊石砌柱式。实为古典风格为主的新文艺复兴时期作派。不同于当今一些杂糅着矫情、作秀、浮躁、浅露的各式高楼,这座工匠雕作的大厦,堪比艺术品,透出矜持、优雅、韵味、含蓄的绅士风度。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公共租界中区,也就是起先的英租界,建造起现代楼群。如今从河南路看外滩建筑,尽管整块区域建筑风格不同,却没逼仄感,显得庄重协调,不似浦东的天际线有些杂乱。周遭百米左右,矗立着英国乡村式(原正广和)、意大利文艺复兴府邸式(四川中路175号)、英国乔治式折衷主义(四川路口广发银行)、安妮女王时期(原中国移动)、哥德复兴时期(外滩花园饭店)、新古典主义(汉口路110号)、现代派(华东建筑设计院)、装饰艺术派(新城饭店),甚至中国宫殿式(上海银行),英国圣公会的哥德式教堂,就连西方典型四种柱式,陶立克(海关大楼)的浑厚,爱奥尼(原英国总会)的端庄,科斯柱(汇丰银行)的典雅,塔司干(上海电气)的凝重,也都品种齐全……难怪被喻为万国建筑博览会。
像近旁的福州路209号,曾为上海高级法院,外形就似法官帽,前身是美国花旗总会,其美洲殖民时期乔治式设计,出自邬达克手笔。对面的交通银行上海分行,以前系金城银行,镏金竖井,云石吊灯,黑白大理石镶嵌,殿堂气派。那入口不起眼的广东路93号,门廊巴洛克装饰,帕拉蒂奥式组合窗,厚重的大理石板,只有皇家寝陵才能遇见;彩镶窗玻璃、大理石雕刻、穹顶藻井画的“三宝”,也极具特色。
作为早期上海滩21座安装电梯的建筑物之一,老市府大厦保留了英式痕迹。通常所称一楼叫底楼:上了楼才是一楼。由于楼层高,中间夹层称作半楼。美国学者认为,天花板层高可以迸发创造性思维,反之会压抑能力。怪不得当今流行城市抑郁症,缘于住层均为2.6米。主门拾阶而上,扶手全是碗口粗纯铜铸就。硬木、钢窗,紫铜、铸铁、马赛克、大理石,就连统一弧度的铜窗把手,至今基本完好无缺。老市长办公室的门前走廊,仍旧挂着租界公董合影,只不过影壁碑刻改成陈毅所题 “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设人民的上海”。
摒弃成见,当上海租界成为历史后,旧城建筑也就融为形态,与石库门、公房新里、高层新楼一样,凝固一个时代的科技、文化、艺术,连同城区的涵养、神态以及市民心态,留下风姿独特的海派遗产和中西合璧的都市景观,这是其他城市无法匹配和逾越的魅力所在。
如今为撬动后世博效应,留守的民政局搬迁至世博村路300号,与人民大道200号人民大厦、大沽路100号市政大厦,成为市政府建筑序列。按规划,老市府大厦筹建为上海历史博物馆,与上海城市规划馆遥相呼应,以完整展示这座城市的发展轨迹。因而,老市府大厦与外白渡桥、国际饭店一样,不仅属于老上海传承的经典符号,也是上海开埠史的精致古董,隽永耐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