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尼泊尔,我还真有过一个“买椟还珠”的故事。
外出旅游目的是看景、体察当地风土人情,我对购物兴趣历来不大。旅游法没出台前,游程中去购物是被导游所逼,百般无奈下只得跟着众人多少买点,否则, 一路上导游的脸色就难看。现在好了,取消强迫购物。每次出游,基本上我属于“裸消费”族。
说裸消费,其实也只限于“基本上”,不能排除特殊情况。譬如肯尼亚的乌木雕很有特色,材质好,造型拙朴。我用七美元买了一只木碗,端在手上沉沉的,雕刻虽粗糙了些,却还耐看。我本不懂收藏,买这小碗只是个纪念。尼泊尔是山地之国,游人都是奔喜马拉雅山而去,谁也不可能将千万年的积雪捧一抔回来。我两手空空的,什么也没买过。回程的前晚,旅友硬拖我去欣赏她们所购物品,只见床上摊满各色的羊毛披肩、描工精细的藏画唐卡、闪亮的银饰刀具等,好似个卖工艺品小铺子。旅友是来自北京的母女俩,原籍南昌,那母亲与我同年,她说我叫你“老更”吧。我有点奇怪:这叫法,在我们上海不就是骂人?又一想:一个地方一种风俗,算了吧,总不会有恶意的。她就一直“老更、老更”地喊得很亲热。后来我方醒悟:此“更”应为彼“庚”,同庚即同年么。幸亏当时没问她为什么,否则,洋相就出大了,连“同庚”都不懂。
同庚的女儿小心翼翼地捧出一只木盒向我展示:“阿姨,这盒子不错吧?性价比蛮高的。”尺来见方的木盒,呈赭红色,面上雕着细密的花纹。打开盒盖,内铺着猩红的丝绒垫,垫上用木条隔出大小不一的格子。我不知道这东西派什么用,年轻人高兴地说:是首饰盒,能放不少饰件呢。她妈一旁补充:“不贵,我们还过价了,人民币才一百多点,还替她妹妹也带了一只,你也去买一个吧。”我端起细看,还真有意思,硬要从钱计较,也不算贵。我不喜欢首饰,这木盒与我无用,转念又想,山地国尼泊尔出木材,买只小点的带回去做个纪念也好。再说,尼国购物可用人民币,买单方便,我便心动了。
次日的活动是自由行,去加德满都市中心——塔梅尔广场逛街。我的目标是买木雕盒。塔梅尔广场就像上海城隍庙,窄窄的街道上熙熙攘攘,人流如川,电瓶车、助动车蛇行般穿梭其中。好多狗懒洋洋地卧在马路当中,全不顾人来车往,它们不吠也不让,一副旁若无人的尊样,这是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尼泊尔是佛教之国,不能杀生,狗不懂计划生育,后代繁衍生生不息。街上人、车、狗同流,可苦了我这怕狗的,一路绕来绕去地寻道,提心吊胆走得腿酸脚肿。街上小店铺鳞次栉比,店主们站在铺前拉生意,态度和气热情。见亚裔旅客走过,他们会用简单的汉语、日语、韩语交换着与你打着招呼。我专挑出售木雕盒的门店进,看了好多家却没有合意的。有的材质很好,用桃花心木做的,泛着象牙色的柔光,又是纯手工雕作,工艺漂亮,开价当然也高,要1000元人民币,太贵了;有的卖相倒不错,但是初看去像人生最后的归宿盒,太不吉利。寻寻觅觅无是处,天黑了,腿麻了,购物兴趣也淡了,我索性站在路边休息,对着加德满都热闹的街景看起野眼来。回旅馆途中,经过一家茶叶店,橱窗里陈列着大、小的木茶盒叫人眼睛一亮:哈,有了意中物!我快步入得店去,指着盒子打哑语。店主懂中文,他笑意满面:“那是两袋一斤装的红茶,售价1000元人民币。盒子附送,不要钱”。我喝惯了绿茶,不想买红茶,只想要那茶盒。跟老板商量着买盒子,他惊讶满脸:竟有这样的顾客!当然生意不能容错过,他开价300元。有同庚女儿买卖经验在前,我知道卖贵了,佯装要走,老板让步了,最后对半成交。
退了盒里上好的红茶叶,捧了只空茶盒回来,这就是我《买椟还珠》的现代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