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天,国家卫计委等五部门联合发文,规定从今年7月1日开始,馒头、发糕等面制品不得添加硫酸铝钾(钾明矾)和硫酸铝铵(铵明矾)。为啥?因为长期食用含铝食品对人体伤害很大,尤其对儿童生长发育和智力都会造成影响。换句话说,此前,不少人喜欢吃的那些松软可口的馒头、发糕、油条等面制食品,其实是加入了含铝的明矾(俗称泡打粉)使然。现在国家规定从此“不得添加”这种对人体有害的东西,自然是好事。但换个角度问,“规定”何以到今天才出台?
事实上,在一些食品安全问题的认识上,一些学者、官员与公众间存在不小的距离。如,对于食品添加剂,尽管食品专家及监管部门多次表示,在国家规定允许范围内使用食品添加剂对健康无害。但仍有很多人,对食品添加剂闻之色变。中青舆情监测室近日抽取1000条网民评论分析后发现,64.7%的网民认为添加剂是不健康的。造成这一“认识差异”的原因是什么?真实的食品安全状况是怎样的?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吃,关系到人的切身利益。可是现实中,为了除虫害,有人大量使用高毒,致使蔬菜、果品农药残留严重超标;为了提高产量,有人盲目使用违禁激素;为了使面粉和粉丝增白,有人胆敢把有毒化学品“吊白块”掺和其中;为了骗钱,有人用稻草沤水兑上色毒和盐当酱油卖……吃的问题令人担忧,重大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这是不争的事实。
公众不是科学家,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往往来自媒体及人际间交流,感知的风险往往大于实际的风险。如果交流不到位,那么公众就感觉对食品安全没有信心,客观上造成了公众感受的强烈负面化。目下我们食品安全风险交流的现状是政府缺位,时效性和透明性都比较差。而那些权威专家往往不愿意面对媒体。有的专家接受采访,但最后报道出来与他的观点有差距。这样造成权威专家越来越不愿意接受采访,而媒体有时则找不到权威的专家。科学传播不够,误导不断发生,也不利于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当然,食品安全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刚刚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九次会议初次审议了食品安全法修订草案,引发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建立最严格的食品监管制度,这是一个社会和时代的要求,是民众对小康社会基本条件的诉求,从整体目的上看是必须要做的,势在必行。这次修法过程中把这样一个观点清晰地传递给全社会,传递给所有立法、执法、司法机关是非常有必要的。“建立最严格的食品监管制度”,自然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所在。
每一个食品安全问题都是单个消费者首先碰到的,他们是社会当中无数的触角,消费者碰到问题不仅可以通过调解、仲裁、诉讼解决,而且这样的信号也会反馈给有关部门,及时进行信息整合,避免发生更大的食品安全问题。一个从政府到社会组织,到各种社会第三方、消费者个人形成的一整套联动监管体系,就是这次“修法”当中力图建立的社会共治。只有这样,吃,才能真正让公众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