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本报推出“启航蓝海”专刊,为甲午战争120周年特别报道画上一个句号。但对甲午战争的客观评价和深刻反思,以历史的维度来看,才刚刚开始。这是一件好事,也是一件憾事。
在长达20天的采访中,我们的记者走过很多与甲午战争相关的历史旧地,能看到的甲午印痕,已经很淡很淡,但最让人失落的,是人们心灵上的淡忘。百年前的耻辱和抗争,只在偏远的博物馆里,或一块不起眼的石碑上。北洋水师“超勇号”战舰不久前在大东沟海战海底被发现,并打捞起部分残片,此时,已距日本人打捞“定远号”残骸118年。至今关于甲午海战的重要遗物和史料,日本的保存远远多于中国。关于甲午战争比较重要的两本书《甲午战争史》和《清日战争》,重要的细节,大量来自日本的图书馆和档案馆。而这样的资料,有些早在战争之前日本的情报机构已经细细写下。
今日我们做甲午战争的报道,堪用的老照片或写真图绘,也大多来自日本或英国。
一些人对我说,你们为什么要做那么多的甲午战争,故纸堆里的东西,会有人看吗?我很想说,你真正了解甲午战争了吗?多少人的理解仍停留在慈禧挪海军军费建了颐和园、北洋战舰炮管上晾内裤、破船烂炮不堪一击这些不符史实的传说里,然后骂骂慈禧太后,骂骂北洋水师,似乎完成了历史的救赎。
关于甲午战争,真相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复杂。北洋水师的失败并非可以轻率总结,日本人的成功岂知背后多少算计和角力。
所以我很希望丹东、威海、福建等等与甲午战争密切相关的地方,建更多的博物馆、雕塑,哪怕仿古战舰,就像美国南卡罗来纳州的查尔斯顿市,南北战争纪念碑、古炮台是它最珍视的城市标志,到此一游,胜上历史一课。
甲午战争的失败是制度的失败,但甲午战争也是国民观念和精神面貌的失败。不能彻底反思和总结两个甲子前的巨创,我们就没有资格翻过这历史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