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生自灭显尴尬
《产业报告》指出,2013年中国电影产业继续快速增长,票房总额打破200亿大关。新增银幕5077块,银幕总数达18195块。故事片生产638部,院线上映电影约250部。根据“报告”中附录《2013年中国市场电影片目信息》得知,上映电影中有23部院线片票房不足6位数,其中4片票房成绩不足以计入统计,“院线一日游”的情况仍然存在。
难以忽略的情况是,除了进入院线的电影之外,仍有388部电影处于内部消化或者自生自灭的尴尬境地。在花钱拍了又不能进入影院的情况下,为何有那么多电影制作者乐此不疲?记者采访了部分院线人士,时代今典院线副总吴鹤沪表示,并非所有电影都指望着从票房里收回制作成本。388部影片里有一部分是直接为电影频道或者音像制品市场拍摄,电影院并非它们的目标;一些则以宣传教育意义为重而非商业利益;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如今部分影片过审后,避开了高昂的宣发费用,直接投放视频网站,成为网络付费影片。
电影推广成本高
《报告》同时指出,2013年度院线上映的影片中,类型片占据了9成以上的份额,其中喜剧片、爱情片、动作片仍旧受到市场与观众的青睐。讲述当下城市人群的都市爱情与青春成长主题的青春片成为救市黑马。在非类型片方面,去年的国产艺术片境地尴尬。王全安导演的《团圆》几经波折,在去年上映,票房只有18万元。贾樟柯监制作品,由宋方导演的《记忆望着我》票房只有2000元,成为去年院线上映电影中,有效票房统计数字中的最后一名。
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电影发行公司负责人向记者表示,现在电影推广成本越来越高,开新闻发布会、全国差旅费和拷贝,都需要钱。对于年轻导演拍摄的、小成本投资的艺术片来说,不进电影院,靠各种奖项的奖金和海外版权销售,往往还能收回成本甚至盈利,一旦加大投入去争取票房,亏本的可能性反而增大了。中影集团制片分公司总经理赵海城说:“一部电影完成以后,能不能通过制片方、院线、影院渠道与观众见面,这需要很多前提。因为投资方做电影是商业行为,需要考虑成本和回报,每一步都需要考虑周全。”
90后观众成主体
此外,《产业报告》还对近年来国内的电影观众群体进行了深入分析。在青年文化的崛起以及90后观众成为观影主体的背景下,专门研究90后观众的审美取向及消费动机就显得尤为重要。
调查显示,月消费300至1000元的女性观众是90后年龄段的主体观众,对于她们而言,娱乐与社交是最主要的观影目的;“团购”成为90后观众的最主要方式,占比41.5%,此外,时光网等在线电影票销售渠道排比也逐年上升,如今占到了10.3%的比重。调查也显示,“高中生”群体对偶像、明星的关注度更高,但略显盲目,“初中生”群体观影的一个重要指标是“网络评分”,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已具有重复观影的习惯。此外,90后观众的个人主题意识较强、愿意与他人交流观影感受、易受情感因素打动、对自己喜爱的偶像和明星具有较高的忠诚度。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