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闲来无事,打开小米手机眈眈微信。入目的竟是《2014中国电影产业报告出炉,超半数处于自生自灭状况》,喜的是去年票房超过200亿元,银幕多至18195块,单单蛇年一年就增加了5077块!因何要用惊叹号,笔者曾记得当年全国仅有4000块银幕,老友李前宽时任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在一次全国政协会议上向国家主席胡锦涛报告了这个少得可怜的数字。同时,又介绍了美国拥有的银幕数为40000块,是我们的十倍。按当前的数量,就算今后每年只增5000多块,不到五年辰光咱们银幕数量就赶超老美了。
笔者倒勿好意思一味惊叹下去,因为做什么都得讲实事求是,按市场需求去合理布局。现在建影院的未必是干影业的内行,不少是脑子特别灵的房地产开发巨商,公开的秘密是借文创名目来圈土地、讨政策,不管此地有没有人气、方便不方便看电影,拍拍自己额骨头就贪大求阔地建起一座又一座“多厅式豪华影城”,实际上已经出现了“超大银幕上千军万马,观众席里小猫三四只”的现象,确实令人喷饭。再想想,还有不少贫困地区和普通农民席地而坐在看露天电影,不由人心酸。
在票房超100亿元的那年,笔者写过一文,一是说那创纪录的相当部分是由进口大片所“贡献”,换言之是让好莱坞老板的裤袋塞满了打道回府。二是国产片难以进入自家人院线或被挤出黄金档期、无可奈何雪藏到片库里的听说勿少,昔日我辈还曾经为此喊冤枉、打抱不平呢。如今国产故事片年产出638部,388部是所谓“内部消化,自生自灭”,得以上映的不足一半,才250部,报告倒没有瞒人耳目,老实承认其中23部的票房不足六位数,风光海外的王全安创意的《团圆》只有18万入腰包,贾樟柯监制、宋方导的《记忆望着我》票款更少得让人难以启齿呵。
美国创意阶层人数约3800万,其中三分之一称“超级创意核心”,三分之二谓“创意专业人士”,后者是为前者进行融资、保险、营销、公关、法律等等专业服务的,所以美国大片来中国能确保赚得大钞票、好口碑啊!赶快本土栽培和引进舶来的创意专业人才,应该在这方面要有投入肯花钱。贾监宋导的那部电影,如果有创意专业人士来有效服务,能“自生自灭”吗?
我国电影产业真正想要做大做强,归根结底要符合市场经济规律。银幕该有多少为限度?又该到哪里去放映才人气足?片子如何适乎当今观众的现代审美情趣?如何才合乎多元化多层次的文化消费新需求?这也要市场策划周到,一言以蔽之,让市场说了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