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4: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师是什么
管弢
  管弢

  老同学聚会,一位同学谈到他儿子中学里现在也在尝试MOOC的教学方式,也就是近几年非常流行的“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中文称“慕课”。

  “慕课”起始于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这两年,“慕”风盛行,从国外到国内,大学里网络视频教学风靡,但没想到在开展基础教育的中学中、在未成年的孩子中也推行了“慕课”。我脑子里突然冒出了一个问题:老师,是什么。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虽有其时代局限性,但也说出了中国深厚的尊师传统。最近报上曾有过这样一篇报道:一位家长把生了病又无子女抚养的老师接来,像对待自己的长辈一样奉养在家,日夜服侍。我想,这位家长代表了许多民众仍然保留的传统心声:老师是“父母”。

  现在的教育提倡老师是“朋友”。现代教学理念推翻了“一言堂”的教学模式,提倡“把课堂还给学生”,推崇“互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在老师的引导下,互助学习,“体验式”感悟提高。同学和老师的关系亲亲密密,有些不一定告诉父母同学的事却可能会与老师分享,在学生眼里,老师就是“大朋友”。

  而当“慕课”来临,学生面对的是屏幕,师生之间隔起了一道屏障,师生之间又会是怎样的关系?

  当过老师的人都知道,面对几个人和几十个人时,同样的内容,讲课效果也会不同;而一个老师面对一排摄像机讲课时,是否同样还会有如此的激情?好的老师讲课,会根据学生的反馈来调整课堂节奏和进度。“慕课”时代,老师看不到讲课效果,听不到反馈意见,只能按照讲稿宣读,这时的老师是否更像是一位“演员”,按照“脚本”在“演戏”?既然是“演戏”,老师只要负责写好讲课“脚本”,完全可以请俊哥靓女的专业演员来“演”课,可能这样的效果还会更好,因为演员面对摄像机比老师更专业、更具有激情,学生也会更喜欢这些年轻漂亮的“老师”的表演——据说,现在韩国就有用专业演员来“讲课”的。

  学校门口,常见放学的孩子奔到家长身边:“妈妈,老师今天表扬我了。”“上课乖不乖?有没有举手回答老师提问呀?”……在“慕课”时代,这样的对话我们可能再也听不到了。

  老同学聚会,对过去的校园生活往往百谈不厌,乐于回忆起课堂上发生的种种“故事”,对老师的各种风趣教学津津乐道,对老师的点滴精彩讲评佩服有加……在未来“慕课”时代长大的孩子,他们同学聚会时,是否还会回忆起当初“慕课课堂”的情境?是否还记得“慕课老师”的讲课风采和音容笑貌?鲁迅先生曾回忆日本留学的情况:“直到现在,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目前,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这段话,假设发生在“慕课”时代,可能要改写为:“直到现在,先生的音容笑貌还在我的硬盘里,而所讲的《说文解字》却一句也不记得了……”

  “慕课”无法完全替代老师上课,“慕课”也无法替代老师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然而,时代在发展,这又将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慕课”时代,老师会是什么?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3版:百姓故事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中国新闻
   第A06版:国际新闻
   第A07版:新闻面对面
   第A08版:一周新闻人物
   第A09版:演出
   第A10版:文化新闻
   第A11版:运动汇
   第A12版:风云人物/运动汇
   第A13版:运动汇/烽火周末
   第A14版:读者之声
   第A15版:新民资讯
   第A16版: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百姓纪事/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13版:金色池塘
   第B14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B15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B16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晒太阳
老师是什么
智慧快餐
史前玉器探本源
“反腐重灾区”?
今宵灯谜
“大嘴猴”领队
老少结对有新意
看不见的暗流涌动
新民晚报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B04老师是什么 2014-12-14 2 2014年12月14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