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14: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1月17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荸荠长在鱼缸里
陈钰鹏
  陈钰鹏

  我的祖母曾经把荸荠和金鱼一起养(种)在一只直径约50厘米的小水缸(上釉的粗陶缸)里,对金鱼而言,荸荠那根根挺拔的的空心嫩枝是它们迂回戏游的背景植物;而鱼的排泄物增加了缸底土壤的肥力,供荸荠生长。祖母有时会从菜场买回一点鱼虫喂金鱼,平时就将挂面折断了扔进鱼缸,或将就着丢几粒米饭了事。后来我发现鱼儿们不爱吃饭粒,于是偷偷跑到离家只有200米左右的河埠头去捞鱼虫……

  荸荠长得挺不错,祖母总是煮熟了再给我吃,但我觉得生的更好吃;祖父发话说,自己种在鱼缸里的荸荠不会有姜片虫的,想吃生的也行。

  随着年龄和学识的增长,我对荸荠以及祖母种荸荠的方式曾不断琢磨(我喜欢注意细小的事物)。首先是认识到荸荠的“荸”应念“bí”,但是杭绍一带都念bó,后来发现念bó也没错,因为荸荠有一个别名叫“铁葧脐”(徐光启《农政全书》中提到)。上海人称荸荠为“地栗”很有道理,和英语、德语等称荸荠为“水栗”有异曲同工之妙,作为别名(或方言),“地栗”是正确的写法。(宋·华岳《呈陈平仲》诗:“荐公地栗三杯酒,分我天香一味羹。”)荸荠在古书上称凫茈(fúcí,旧籍曰,王莽末,南方饥馑,人庶群入野洋,掘凫茈而食之);李时珍释荸荠的另一别名乌芋曰:“乌芋,其根如芋而色乌也。凫喜食之,故《尔雅》名凫茈……”

  很多地方也称荸荠为马蹄,比如用荸荠制成的食品罐头称“马蹄罐头”,从荸荠制取的淀粉叫“马蹄粉”。

  荸荠原产印度,我国亦是盛产荸荠的地方。荸荠的可食部分是地下球茎,老熟后表皮呈栗色或枣红色,有三至五圈环节,长有鸟嘴状顶芽和侧芽。肉白色,味甜,嫩脆多汁,含蛋白质、维生素、钙、磷、铁、胡萝卜素(因含草酸较多,故不利于钙的被吸收)。荸荠性寒,有清热泻火之功能;又因含抗菌物质“荸荠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产气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苏州所产的荸荠以个大味甜出名,古代曾被列为贡品。至今苏州民间仍流传着一个年俗:在年夜饭里埋入几个荸荠,吃饭的时候将它们挖出,谓之“掘元宝”。

  祖母当年(上世纪五十年代)让鱼和荸荠“共生”的故事,其实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用水耕代替土耕的延续。当今国外出于生态和环保的理念,也在“重新发现”这样的“水生生物养殖法”(Aquaponics),台湾的农业专家称之为“鱼菜共生系统”,植物的品种较多,如茭白、玉米、水稻等,动植物也不一定处在一个容器中,但连在一个系统上,可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和化学剂的滥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新民观察·要闻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广告
   第A06版:专版
   第A07版:中国新闻
   第A08版:中国新闻
   第A09版:国际新闻
   第A10版:新民资讯
   第A11版:文娱圈
   第A12版:动态/文娱圈
   第A13版:文娱圈/动态
   第A14版:体育新闻
   第A15版:广告
   第A16版:广告
   第B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B02版:城市话题/国家艺术杂志
   第B03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专稿
   第B04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B05版:国家艺术杂志/镜头艺术
   第B06版:新民展厅/国家艺术杂志
   第B07版:国家艺术杂志/艺林散页
   第B08版:邮珍赏析/国家艺术杂志
   第B09版:国家艺术杂志/品味典藏
   第B10版:民间收藏/国家艺术杂志
   第B11版:国家艺术杂志/新民拍卖俱乐部
   第B12版:博物巡览/国家艺术杂志
   第B13版:夜光杯
   第B14版:夜光杯
   第B15版:阅读/连载
   第B16版:家装专版
做事前应先勉力做人
灭戾灵
巧用顿读添谜趣
戏画双国粹
荸荠长在鱼缸里
今宵灯谜
万州烧饼
老爸就像高仓健
新民晚报夜光杯B14荸荠长在鱼缸里 2015-01-17 2 2015年01月17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