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访世界 素材新鲜
从阿里巴巴美国上市,到薄熙来等贪官落马;从首尔明洞商业街满大街抢购韩国面膜的中国游客,到坐着劳斯莱斯豪车的义乌相框制造商;从希腊雅典港中远集团一眼望不到头的集装箱码头,再到一一枚举中国新研发导弹的射程……《超级中国》的成功,首先在于它做到了新鲜和全面。评论人易艳刚指出,要拍摄一部以中国为主题的纪录片,应该说是有很多现成的素材可以调用的,“但《超级中国》没有像一些中国导演那样‘用历史镜头说话’,这部片子绝大多数镜头都是专门拍摄的。”纵览全片,航拍镜头、街头采访、专家意见穿插自如,除了少量细节略显夸张外,《超级中国》对中国的观察细致入微且总体客观。
据了解,为了让内容更翔实,制作团队走访了美国、阿根廷、斯里兰卡、肯尼亚等五大洲的20多个国家,并采访了200多名研究中国的专家学者,其中包括“软实力”概念的提出者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芝加哥大学政治系教授约翰·米尔斯海默等。虽然是“韩国制造”,但《超级中国》并没有局限“从韩国看中国”,而是从美洲看中国,从欧洲看中国,从非洲看中国,可以说是在一个全球化的语境中讲述中国的崛起。
采拍扎实 镜头说话
《超级中国》首席编导朴晋范毕业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担任驻华记者多年,对中国确实十分了解,而韩国制作团队“可怕”的敬业态度更是让人敬佩。三个独立制作人耗费数月兵分三路进行拍摄,他们想方设法走进了中国富豪的别墅,来到了机器轰鸣的工厂车间,走上了中国农村的田间小道,甚至还钻进了一百多米深的矿井。采访和拍摄可以说是扎实并且细致的。
《超级中国》并没有过多着墨于中国领导人的观点和行为,多国政治国际关系领域顶尖专家的解读也只是作为背景声穿插出现——韩国团队更在乎用镜头说话。有一个画面让人印象特别深刻,第二集“钱的力量”从赞比亚中国人买下的矿山讲起,韩国制作团队哪怕轻松地拍壮观的地面镜头,也足以表现中国资本的强大,但摄制组非要深入到一百多米的矿井下。最终,镜头呈现是浑身是汗、粉尘满面干着体力活的一个个矿工,而一个秀气的中国女孩正在那里指挥。于是,镜头有力地说明了一切。
技巧娴熟 轻松好看
《超级中国》在韩国国内播出后,最高收视率一度超过了10%,而一般纪录片在韩国的收视率仅为5%左右,哪怕热播电视剧《来自星星的你》,峰值收视也不过27%。如此受捧,除了这一话题切中韩国国民的收视预期外,还有《超级中国》“讲故事”的娴熟技巧,或许这才是最值得中国同行借鉴的。
第一集《13亿的力量》并没有从中国破题,航拍的农场来自阿根廷,解说词缓缓道出为何世界最大的牛肉输出国之一的阿根廷现在牧场大量关闭,变成了最大的黄豆输出国之一——原因正是中国。而后镜头切到中国餐厅的厨房,一盆色泽鲜亮的红烧肉正摆盘上桌。旁白说,因为13亿人口要吃猪肉,需要喂猪的饲料,而黄豆正是猪非常重要的饲料之一。由此,再由阿根廷农夫说出种黄豆出口中国“非常赚钱”。没有丝毫说教和宏大叙事,几个阿根廷朴实的农夫和几帧红烧肉诱人的画面,再“加塞”进详实的数据,就巧妙地展现了中国崛起对世界的影响。
又比如第五集《软实力》,虽然由北京奥运会华丽的开幕式开篇,但镜头很快聚焦在开幕式上并不算特别起眼的表演嘉宾郎朗,导演花费更多笔墨记录下了这个中国80后演奏家在奥地利维也纳为观众带来的震撼演奏。西方指挥家和当地观众的赞叹,结合对郎朗本人的采访,让观众更容易了解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强大。片中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正是娴熟地运用了各种叙事技巧,才让这部纪录片让人看得很投入,看得很舒服。
本报记者 孙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