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再次证明了刘伯承的判断
刘弥群说,父亲一向对情报工作非常在意,“很注意抓‘舌头’”。当年与日本人交战时,刘伯承特别注意从日军留下的物品中寻找蛛丝马迹。有一次反扫荡,手下一个参谋去厕所时看到了日本人用过的大便纸,拿过来一看,上面画了一个大圆圈,写了几个地名,还写了“29”这个数字。刘伯承结合当时的敌我情况,认真分析纸上信息,判断敌人可能在29日对纸上写的几个地方进行合围,便命令该地区部队撤离。果然日军在29日进行了扫荡,结果一无所获。
“作战情报非常重要,没有情报没法作战,对情报的敏感程度也是考验一个指挥员智谋的关键。”后来也从事情报工作的刘蒙对父亲一直很敬佩。1942年的某一天,抗联来了一位朝鲜族同志,来八路军指挥部和大家合影,很热闹了一阵。几天后,有人报告:这位同志突然失踪。刘伯承得知后,又结合其他信息,马上给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副参谋长左权打电话:“我判定,他的失踪意味着日本人马上要大扫荡了!”有人认为刘伯承太过敏感而不以为然,但刘伯承找到专门负责保卫八路军指挥部的陈锡联,找好了撤退的羊肠小道。后来的发展也再次证明了刘伯承的判断。
而在长征途中,刘伯承带领部队过五关斩六将,留下无数传奇与佳话,更充分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与智谋。这些故事已被演绎过无数次,但在刘蒙绘声绘色的讲述中,又增加了许多鲜活的内容。
过彝区与彝族首领小叶丹结盟,是一个常被人们传诵的故事。刘伯承和聂荣臻率先遣支队进入冕宁后,立刻释放了被国民党抓为人质的所有彝民,树立了“新汉人”的形象。在当地人的帮助下,刘伯承找到了太平天国石达开军队的后人陈志喜了解当地情况,随即决定将突破口放在做彝族首领小叶丹的工作上。
在当地被排挤的小叶丹对这支队伍也比较积极,他马上派自己的叔叔来与刘伯承部队见面,“父亲特地挑选一些高大的士兵,穿上最好的军装,佩戴最好的武器”。小叶丹的叔叔来了一看,对这支部队充满好奇,再一看司令员,谈吐不凡,当即就要求刘伯承跟他上山见小叶丹。刘伯承一口就答应下来,其实在当时还是有不可预知的危险的。小叶丹见了刘伯承就要结盟,没有酒和酒杯,刘伯承就让警卫员从皮带上解下两个瓷盅,在彝海里舀水,以水代酒,然后歃血为盟。通过彝区时,刘伯承与聂荣臻再三叮嘱:“不论发生什么情况,我们都不能开枪!”一个工兵连在前面开路,不料没走多远,工兵连的人一个个光着屁股跑了回来。原来他们被彝人缴了枪械、夺了工具,还被脱光了衣服。这些士兵严格遵守命令,坚决未发一枪。
大渡河是红军长征路上面临的又一难关,当年石达开在此全军覆没,刘伯承的敌手正期盼这幕历史再次上演。
当时安顺场的守敌并不多,刘伯承最初的计划是想趁敌人不备,偷渡过江,所以作出先头部队直奔安顺场的决定。由于通信原因,当时未能与总部取得联系,跟随他的两位参谋后来向刘蒙回忆,由于过度疲劳,刘伯承当夜骑在马背上睡着了,嘴里还不断重复着一句话:“有船,我就有办法……”
刘伯承给先遣营营长孙继先交代了三个任务:火速全歼安顺场的敌人;迅速找到船只;把船带到渡口,做好准备工作。很巧的是,当天晚上,国民党一个司务长要了一条船到对岸找他的相好,孙继先当即把他捕了。但是船漂到下游,孙继先下去找,左推右推半天推不回来。眼看着天亮了,心急如焚的刘伯承问手下:“孙继先哪去了?这个家伙还不回来,硬是把偷渡改成强渡了!”——后来成为济南军区副司令的孙继先告诉刘蒙,当他赶回部队时,还以为刘伯承要把他一枪毙了!
这种情势下,只能“强渡”,守卫的川军已经发现了他们。当时第一船强渡的战士被敌人火力强压在滩头上,岌岌可危,而这一边只剩下三发迫击炮弹。刘伯承让孙继先找来有“炮神”之称的赵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