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评论·随笔
     
本版列表新闻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网视舆情~~~
     
2015年04月20日 星期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网视舆情
情怀的魔力
何小手
  何小手

  上周,一封被网友评为“史上最具情怀的辞职信”在网上爆红,辞职者是一名中学教师,其辞职理由是“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封辞职信爆发的传播能量超乎了很多人的想象,和以往诸多类似事件一样,网友围绕辞职理由展开二次创作,其内容有的是对这封辞职信的模仿,但更多则是指向情怀的反面——残酷的现实。

  “走红网络”一词是近年来新闻中的高频词汇,每隔几天就有新的网络事件成为舆论焦点,这些事件有的是通过传统媒体报道继而被网络放大,有的则纯粹是网络制造出来的。不同的平台,或者说不同的舆论场有彼此交叉的地方,互联网有独特之处,所谓互联网思维,从传事件播的角度看,关键就是要把握网民的消费心态和审美趣味。

  一封简单的辞职信引发如此大的反响,不熟悉互联网生态的人会感到诧异,而每天泡在网络中的人,尽管安之若素,但若要从中说个所以然,也未必能道的清楚。多数人会说网络事件充满了各种偶然因素,可遇不可求,这样的结论有些简单化。即便是偶然走红的事件,背后其实也有规律可循,可以从中总结出很多有趣的结论。

  围观者钦佩那位老师的勇气和境界,因为它“触动了所有人灵魂深处柔软的角落”,感动归根结底在于情怀二字。网民对情怀的好感由来已久,在此次事件之前,曾经出现过多个由情怀引爆的网络事件或流行语,“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至今颇具号召力,征服了不少“身未动心已远”的情怀客。这是一个有趣的现象,但也有点不可思议。情怀可以理解为感情,按理每个时代都有相对固定的情怀,现实生活中也有相应的偏好,但情怀与互联网碰撞在一起,似乎总能产生特别的火花。一个看似很小的事件因为情怀而变得备受网民关注,有的产品因为它的情怀特质在互联网上特别受欢迎,情怀营销在互联网上颇为盛行,互联网改变了情怀,原因何在?

  表面上看,情怀只是一种精神品质或者一种生活境界,谁都可以拥有,所以那位平凡的辞职老师也可以因情怀而走红。但是,如果观察互联网上的情怀基因,就可以发现,普通个体借助情怀引爆一个事件的可能性相对较小,其实并不具备典型性。“说走就走的旅行”流行之前,“梁朝伟喂鸽子”这一段子早已不胫而走。不同于网上泛滥的心灵鸡汤和情感夜话,情怀常常与某个确定的人或者群体联系在一起,更多时候,情怀之所以被引爆被关注乃至被营销,是因为这个人的社会知名度。有互联网人士分析情怀营销,认为它之所以成功,就因为与互联网思维的互动,即得益于互联网社交和粉丝效应。没有孤立的情怀,只有孤独的粉丝,这或许就是情怀的魔力所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随笔
   第A03版:广告
   第A04版:要闻
   第A05版:要闻
   第A06版:要闻
   第A07版:焦点
   第A08版:上海新闻
   第A09版:广告
   第A10版:社会新闻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国际新闻
   第A13版:日本为何难谢罪
   第A14版:大购网专版
   第A15版:文化新闻
   第A16版:文化新闻
   第A17版:体育新闻
   第A18版:体育新闻
   第A19版:夜光杯
   第A20版:夜光杯
   第A21版:阅读/连载
   第A22版:长三角
   第A23版:长三角/社会·生活
   第A24版:文化·旅游/长三角
   第B01版:康健园
   第B02版:医苑/健康园
   第B03版:康健园/保健
   第B04版:康复/康健园
   第B05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06版:医技/新民健康
   第B07版:新民健康/慢病
   第B08版:资讯/市场之窗
总理之问能促使银行降费吗?
太阳底下 无新事
信息偏食
南京虐童案中的法治温度
书槛
情怀的魔力
新民晚报评论·随笔A02情怀的魔力 2015-04-20 2 2015年04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