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演艺术家蓝天野与海派画坛领袖程十发的君子之交,可圈可点,令人一咏三叹。
程、蓝因纪录片《任伯年》结缘。1961年,蓝天野、狄辛夫妇随北京人艺来沪演出《蔡文姬》《伊索》和《同志你走错了路》三出戏。上海科影厂闻讯,邀请狄辛女士为纪录片《任伯年》配音。当他们观看样片时,早年习画的天野先生为任伯年画作所震撼,而此片艺术顾问为程十发先生,十发先生又正好是北京人艺的“发烧友”,故而不辞辛劳,从库房选出十数张任伯年精品,逐一分析、讲解,从作者生平到造型构图,笔墨特点,巨细靡遗,天野先生获益良多。于是两位艺术家倾心相交,结下河梁之谊。
数月后,北京人艺又将《胆剑篇》带来上海演出,天野先生专程请十发先生看戏,十发先生为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复国雪耻的决心和意志所感动,艺术灵感迸发,每日在剧场画下大量速写。后来还据此创作了继《阿Q正传》后,又一部连环画扛鼎之作《胆剑篇》。试想,若没有蓝天野,程十发也许便不会给世人留下一部《胆剑篇》。程公为此以洗练传神的笔墨为蓝天野夫人狄辛精心绘制一幅《西施》图,以表谢意。
没过多久,十发先生北上公干,天野先生召饮于家中。天野先生演戏之余,常爱往“荣宝斋”、“宝古斋”和“墨缘阁”等古董铺子溜达,相继购得不少古画,其中有幅陈老莲的《墨竹图》(见图)更是弥足珍贵。可是,也有个别专家对此画真伪存疑。因此,酒酣耳热之际,天野先生取出那幅《墨竹图》请十发审定。画轴徐徐展开,十发先生眼睛一亮,只见画面上有偃竹两枝,一浓一淡,一老一新,交相辉映,枝叶离披,临空摇曳,恰似飞凤展翅。画家用笔既沉着劲力,又不乏飘逸灵动,枯湿浓淡,相得益彰。上题:“洪绶画竹,以与可为第二义, 然第二义亦不可多得。时已巳暮冬醉后写于清泉草亭。”十发先生平素醉心于陈老莲,赞赏其尊重传统,又不固步自封的艺术精神,他在一则题跋中曾说:“我们祖先留下了杰出而又有艺术性,又有通俗性的作品……如近一些的陈洪绶的博古叶子,水浒叶子。”他本人绘画从老莲艺术中汲取养料最多,还刻有“十发梦见悔公”,和“十发梦见莲子”两枚闲章。因此,程公对老莲绘画了然于胸,当即确认《墨竹图》为老莲真迹,且考订作者于三十二岁时所作。十发先生随手找来一张香烟壳子,在其背面拟定跋文初稿,再以同样飘逸俊秀的行草誊写到画的左侧绫边。或许是对老莲艺术痴迷不已,十发先生回到上海,日思夜想,心里怎么也丢不开。半年后,程公再度赴京,托天野先生同事、舞美设计师王文冲传话,询问是否可以用自己箧中其他旧画与那幅《墨竹图》作交换。中国人向来有“宝剑赠英雄,红粉送佳人”的说法,蓝天野先生平生豁达仗义,又与程十发倾盖如故,相知恨晚,因此,几乎未加思索,便将此幅《墨竹图》慨然赠予程十发。
黄胄先生得知后殊觉讶异,“质问”蓝天野何以将古画拱手相送,天野先生倒也坦然:“我是演员,赏画不过是怡情养性;而十发乃专业画家,又深得老莲神髓,此画由他收藏,更有价值。”1996年,程十发先生将毕生收藏的一百二十二件古代书画捐献给国家,其中就有那幅陈老莲的《墨竹图》。
我曾有缘于“三釜书屋”得窥此幅《墨竹图》真迹,驻足画前,凝神注视,画面上那两枝舒卷自若,生机蓬勃的竹子,相互交汇缠绕,仿佛十发、天野两位高士,策杖漫行于山阴道上,相扶相持,互勉互励,说画论艺,抚掌大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