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5:民生速递
     
本版列表新闻
     
2015年06月24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普通商品爱“装嫩”
标“儿童专用”抬价
张钰芸
■ 各种概念水将退市
  明明只是一瓶普通的矿泉水,却因为主打“母婴”概念而身价翻番,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其他商品身上。只要配方稍作改动,就能“装嫩”自称为儿童食品,从酱油、面条到饼干、牙膏,层出不穷。但业内专家指出,所谓的“儿童专用”多为忽悠,我国目前尚未出台针对3岁以上儿童食品的相关标准。

  记者昨天在控江路上的一家母婴用品商店内看到,一瓶仅180ml的儿童酱油售价38元,一包250克的儿童面条售价24.9元,此外还有各类儿童牛奶、儿童奶酪等摆在货架上,其售价同样远高于同类的普通商品。

  记者对比了儿童酱油和成人酱油的配料表,却发现尽管价格不同,但原料区别却很少,尽管儿童酱油主打的是低盐、补铁,但对于本来用量就很少的调味料来说,效果并不明显。而儿童面条中往往加入蔬菜粉等配料,儿童酸奶、儿童奶酪则主打高钙概念,但专家表示,从营养成分上来看,儿童食品中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成分确实略高于成人食品,但往往也会为了在口味上吸引儿童,而更多使用糖类、香精等,反而会让孩子的口味偏重。

  而一些打着天然、低盐、有机概念的儿童食品,其卖点主要是“安全”,但记者发现,同样是有机产品,贴上“儿童专用”标签后价格上涨,有着“装嫩”后提价的嫌疑。

  “因为有需求,所以就有市场。”朱毅认为,面对概念满天飞的母婴用品、儿童用品,消费者还需理性消费。“无论是水还是其他食品,普通食品要守住的是安全这条底线,其他五花八门的功能多是‘应运而生’,是营销概念。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一些高价儿童食品可以满足心理需求,但从健康的角度来看,没有必要。”

  本报记者 张钰芸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时政新闻
   第A04版:评论/随笔
   第A05版:民生速递
   第A06版:民生速递
   第A07版:民生速递
   第A08版:不屈的上海
   第A09版:上海新闻
   第A10版:焦点
   第A11版:上海新闻
   第A12版:上海新闻
   第A13版:广告
   第A14版:新民资讯
   第A15版:社会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广告
   第A18版:互动
   第A19版:中国新闻
   第A20版:中国新闻
   第A21版:国际新闻
   第A22版:国际新闻
   第A23版:文体新闻
   第A24版:文娱/文体新闻
   第A25版:文体新闻/体育
   第A26版:体育/文体新闻
   第A27版:蓝天下的至爱
   第A28版:夜光杯
   第A29版:夜光杯
   第A30版:大购网专版
   第A31版:阅读/连载
   第A32版:财经新闻
   第B01版:汽车周刊
   第B02版:车界车市/汽车周刊
   第B03版:汽车周刊/车界车市
   第B04版:我爱我车/汽车周刊
   第B05版:新民教育
   第B06版:校园内外/新民教育
   第B07版:新民教育/招生留学
   第B08版:校园通讯/新民教育
   第B09版:新民教育/招生热点
   第B10版:留学移民/新民教育
   第B11版:新民健康
   第B12版:专版/新民健康
   第B13版:新民健康/互动
   第B14版:慢病/新民健康
   第B15版:新民健康/医技
   第B16版:广告
民有所呼 我有所应
婴幼儿到底该喝什么水?
普通商品爱“装嫩” 标“儿童专用”抬价
母婴水种种噱头全破解
新民晚报民生速递A05普通商品爱“装嫩”
标“儿童专用”抬价
2015-06-24 2 2015年06月24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