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轩这个亭子是1994年由虹口区政府投资建造的,1998年建造了尹奉吉义举现场石碑,以纪念1932年4月29日发生的虹口爆炸案。”梅园负责人王丽琳指着园内的梅轩亭告诉记者,她告诉记者虹口爆炸案的来龙去脉。
1908年出生在韩国忠清南道礼山的尹奉吉,上世纪30年代初,从朝鲜流亡到我国的青岛、大连。1931年来到上海,在上海一边靠干杂活维持生计,一边寻找在沪的韩国临时政府领导者金九先生。1932年1月,尹奉吉听到韩国李奉昌义士在东京义举的消息后,便找到金九先生,表示要参加抗日活动。此时,韩国在沪组织韩人爱国团得知当年4月29日日本侵略军将在虹口公园(现鲁迅公园)举行上海事变胜利兼日本天皇生日纪念活动(所谓的“祝捷仪式”)的消息,便着手开始准备义举。4月26日,尹奉吉写下“为恢复祖国的独立与自由,屠戮敌人的将校”的入团宣誓文,加入了韩人爱国团。
当时,朝鲜处在日本殖民统治下,许多朝鲜人从小须学日语,金九先生见尹奉吉会中文和日文,长相也比较帅,觉得他可冒充日本人,混入活动现场。当时“祝捷仪式”,除了日本人、外国记者外,中国人、朝鲜人一律不得进入。
1932年4月29日一早,金九和尹奉吉在一个侨胞家里吃了早饭后,尹奉吉便背着水壶拿着饭盒前往虹口公园,水壶和饭盒里装的是两个炸弹。为了研制这一炸弹,金九、尹奉吉等和中国人在一个仓库里反复试验了近百次才最后成功,为了隐藏,尹奉吉将其放在水壶和饭盒里,带进活动现场,混入了记者圈。当时,尹奉吉想把水壶扔上主席台,饭盒则是自己引爆、自杀用的。
“祝捷仪式”开始后,刚播放完日本国歌,尹奉吉突然冲出记者圈,冲过宪兵队,把藏有炸弹的水壶扔了出去,当场炸死河贞次(日本驻沪居民团行政委员长),白川义则(陆军大将,“一·二八”事变日本上海派遣军司令)身中多枚弹片,送医院后死亡。植田谦吉(陆军中将,第九师团长,后任关东军总司令)和重光葵(日本驻华公使,后任日本外相)被炸断一腿,野村吉三郎(海军中将,第三舰队司令)被炸瞎一眼。
爆炸后约10分钟,惊魂甫定的日军开始将现场包围,开始搜捕,现场乱作一团。尹奉吉在投掷炸弹后,没有来得及趁乱逃脱,不幸被捕,被押解到离公园不远的四川北路上的日本宪兵司令部,他在里面被严刑拷打。1932年5月25日,日本上海派遣军军法会议以“杀人”等罪名判处尹奉吉死刑。11月18日,按照日本天皇手谕,尹奉吉被秘密押往日本,关在日军金泽监狱。12月19日上午7时40分,尹奉吉在日本石川县内山村三小牛地区陆军作业场遇难。当时,尹奉吉才25岁。
1936年1月29日,中国共产党人在法国巴黎主办的《救国时报》上,将尹奉吉列为“沪战殉国烈士”,并刊载了他的生平事迹。1945年日本投降后,韩国50名青年自发来到日本金泽尹奉吉就义的地方寻找到遗骸,连同十字架、衣服帽子,一起运回韩国。
王丽琳告诉记者,2013年鲁迅公园进行了大规模改造,在公园湖泊中的小岛架设了桥梁与梅园连接,从而使梅园的面积从原先的6000平方米扩大到了8500平方米,并且与韩国独立纪念馆合作对梅轩陈列室进行内部设施调整。一、二楼内容重新布展,增加了二楼影音室,观众现在进入梅轩参观时,可以观看到一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弥补了过去的不足,也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当年抗击日本侵略军的真实情景。
本报记者 袁玮
特约通讯员 龙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