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一,《纽约时报》九月周末版头版报导,德国一座20万人口的小城,学校的体育馆内,气氛相当怪异。于这个开学的季节,市长邀请附近的居民来开会,语重心长告诉市民们,接下来的日子里,到圣诞节前后,这座小城将陆续收容四千名穆斯林。市长讲完,全场静默,一位老妇人走上前,问市长,那么你下一步是不是要在附近造一间清真寺了?那么他们是不是会在每天清晨五点用虔诚的祷告把我们吵醒?一位学校老师不胜困惑地问市长,我们那么我们要怎么保护我们的学生呢?再来一位年轻市民,很干脆地表态,这个事情,应该停止。市长先生十分难做,他说他自己最小的女儿,班上亦新来了一位阿富汗女生,坐着轮椅。在这个周末之前,市长先生告诫他的幕僚,我们面临的是自东西德国合并以来,最大的困境。而这个周末之后,市长先生改口说,我们面临的是二次大战以来,最大的困境。开学季节,备受鞭策的,岂止是学生。顺便说一句,这座德国小城,当地最骄傲的美食,是猪肉肠。
之二,包子开学,安排自己的选课,奔忙整整两个礼拜,总算尘埃落定。选课的过程,有点天人交战,短短十天之内,把一年将面对的挑战一一想清楚,更要精确判断科目是否适合自己,以及敏锐识别老师是否足够水平。这一切,并不是容易完成的任务,青少年于此种狗血奔忙中,锻炼起很多的见识与决心。
然后跟每位老师签一纸合约,老师自有老师的规矩,学生需有学生的觉悟,白纸黑字,清楚写明。所谓契约精神,青少年有胆有识,就从这种细节开步走。
学校惯例,安排一个晚上,邀请所有家长面见老师。每位老师十分钟,陈述自己一年的授课计划。一夕之中,见过七门课的七位老师之后,我对包子的学术品位和挑人眼光,深感欣慰。宗教课的年轻女老师,牛津毕业,思维绵密,措辞优雅,十五年前随外交官夫婿到中国上任,这是他们第三次到中国工作。比较政府与政策课的老师,哥大毕业的老博士,每天上课热身,弄幅政治漫画来八一八,一年里要跟学生们讲尼日利亚俄罗斯墨西哥伊朗还有欧盟。最让我欣慰,是文学课老师,这位刚刚从肯尼亚结束多年授课来到上海的女老师,一开口就跟我们讲,文学是多么的好,帮助我们明白我们是什么,他们是什么,然后十分温婉十分铿锵地告诉家长,我希望,在这一年的课程里,我能够帮助十八位学生爱上文学。谢谢天,她没有宣誓让孩子考高分拿证书,而是告诉我们,她会倾力帮助孩子们,爱上伟大的文学。
顺便说一句,高中优质老师,有一个共同特点,思维极端敏捷,出口极端迅疾,滔滔不绝排山倒海,如此,才能让那些大脑与身体一起暴长中的青少年,服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