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宝珠玉者,殃必及身。”——《孟子·尽心下》
西周列土封侯,则相关之“土”即为各诸侯之根据地。地域范围之大与小,生态环境之优与劣,耕田质量之好与差,诸侯自然念念在心。他们本能地认为土地是宝。
仅有土地,还只是空泛的疆域,谈不上什么实际利益。核心是要有人,有广大民众。国家生产劳动力,战争兵员,都依赖民众,所谓“民为邦本”是也。孟子已然认为“民为贵”,则在劝导诸侯时当然要他们以人民为宝。除《周礼·地官·大司徒》所载“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与其人民之数,以佐王安扰邦国”外,“人民”一词大概最早就出自孟子之口。学者曾为人与民的初始含义有过争议,这里不论。显然,古代多单音词,人与民是分开用的。孟子的“人民”已是双音单词,泛指社会大众,此义于今仍旧。
至于政事,国家的政治大事,之所以是诸侯之宝,乃因领土完整、人民幸福均靠其保证,即利以之兴,害以之除。政事,是诸侯维持自己统治权的核心内容与手段,亦是衡量诸侯良莠的重要标志。孟子让诸侯以政事为宝,是说对其要高度重视,做到准确无误。在春秋时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战国时代,大体仍旧,尤其战争乃是重中之重。然而,孟子心目中的国之大事,或说政事,却主要是“民事”。滕文公问孟子治国之道,孟子只答“民事不可缓也”(《孟子·滕文公上》)。接着长篇大论讲述土地制度、税收政策、教育方针等等。这些与民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事”才是孟子认为需要急办的。实际上,孟子想说的是“仁政是个宝”。这在拙文后面的解读中会数次说明。
孟子告诫,诸侯如果以珠玉为宝,祸害一定会降临到他身上。其实,人有好奇心,有爱美需求,有贪婪欲念,看重珍稀的珠玉不足为怪。问题是国家统治者之心思、精力用在珠玉上,就不是小事了,会形成奢侈、腐化之风,会耽误国家政务,会造成国际摩擦,会影响国家命运。仅以众人皆知的和氏璧故事为例,司马迁写来是为了表现蔺相如的智勇,但在今人看来,秦、赵两国因一块玉璧闹出严重的外交纠纷,十分可笑。
周武王克商之后,其弟姬奭被封为召公,是核心大臣之一。召公曾作训政之文,有言曰:“玩人丧德,玩物丧志。”“不宝远物,则远人格;所宝惟贤,则迩人安。”(《周书·旅獒》)前者意为:狎侮别人是没有道德,玩耍宝物会丢掉志向。后者大意:不以远方的奇物为宝(因而不去侵犯和掠夺),那么远方的人就会归附;所宝贵的只是贤才,那么近处的人就会安定。可见,不宝珠玉等奇物是先贤的一贯教导,孟子再次强调罢了。
遗憾的是,几千年间不宝珠玉的诸侯、帝王,没有几个。联想到如今盛赞现存历代皇宫珍宝,不免觉得缺少一些辨析,价值导向问题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