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年以来,最大的成功是活下来了。”采访中,1984店主殷果这样告诉记者。更多感受到的,与其说是行业的欣欣向荣,不如说是一群爱书人的执念。
新一轮实体书店的开业潮中,大部分是混合业态,书店混搭着咖啡馆、民宿或电影放映室。也有一些独立书店如雨后春笋破土而出,细分市场,服务好目标客户,将自身特色做到极致。
在这轮回归潮中,还有一部分,书不再是书店的主角,更像一种提高空间文化品位的装饰品。在一个盛放书香的文化空间里,商家想卖的,可能其实是电饭锅。如果光靠逐利的商业资本,往往使得书变成了文化消费场所的配角,一个相较于钢筋水泥而言,更富文化意味的“点缀”。
多元化经营、个性化体验、扩展文化空间和社交空间,也许是书店生存的转型之道;本质上呼唤的,是大众阅读需求的回归。
就像忻愈所说:“现在我还不敢说实体书店回暖了,也许有一天,看见一个年轻人在地铁里手捧一本书,当全民阅读成为大众休闲方式,才能说实体书店真正地‘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