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1: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一场学院年度展之外的思索
~~~一场学院年度展之外的思索
~~~一场学院年度展之外的思索
     
2016年04月0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关于“造型”的多元解读
一场学院年度展之外的思索
丁蓓莉
■ 邱瑞敏 街巷遗风 45×38cm 2001年
■ 王孟奇 山川半壁任清啸 138×69cm 2015年
■ 王劼音 大花卉 418×188cm 2016年
■ 肖敏 虚境 55×55×27cm 玻璃钢电镀膜 2015年
■ 韩峰 远方的盛开 120×92cm 工笔2015年
  ◆ 丁蓓莉

  “媒性的造型——2015~2016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年度展”将于2016年4月6日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

  “造型”与“媒介”是美术界永恒的话题。新媒体时代,艺术家对于这两个关键词的解读随着时代不断推演出新的含义。新媒体时代的艺术创新,同样和这两个关键词关系密切。

  “从不同的媒介角度去研究不同的造型语言形成,从中寻找出带有规律性的样式,并以此探索造型语言今后的走势,是我们作为专业美术院校义不容辞的工作和责任。”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说。这次展览也是海上画坛的一次综合巡礼和精华呈现,聚集了上大美院最具代表性和实力的诸位艺术家作品,很多重量级名家为这场展奉上了自己具有探索性的新作;涉及国画、油画、雕塑、版画、刺绣、玻璃、摄影、多媒体影像等13个门类,多维度地展示造型与媒材关系的同时,让这场校园内的展览不仅重新审视艺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作用和地位,探索当代美术教育的方向及其影响,也具有了关怀上海艺术生态圈未来的胸怀。

  策展人、上海大学中国书画研究中心主任、国画系副教授、画家丁蓓莉特别提到了在策展期间,在艺术家圈中进行的一次“田野调查”。正是这次颇具新媒体时代气息的调查,让策展团队打开了造型之于艺术创作的多元解读的宽广空间;也让他们渐渐把握到了做这个展览的意义所在。         ——编者   

  针对本届年度展的主题“造型”,我们从去年秋季开始陆续推送每一位艺术家的微信,在介绍艺术家作品的同时,着重询问他们对造型的看法。有人说这是一个“自媒体”的时代,其实,艺术家自古以来就是“自媒体”的代表。他们自在,自由,领风气之先,甚至往往超越时代,先知先觉。沿着这个思路,策展人与艺术家合作,制造了一席艺术盛宴的同时,亦激发出一场与造型有关的开放式讨论。

  一篇广受关注的微信《印象派之后,“造型”径自走了?》,其核心提问在于:抽象艺术有造型吗?今年3月11日赴杭州对曹意强先生的专访中,我找到了解答。这位毕业于牛津大学的艺术史博士,曾与贡布里西保持通信的著名理论家举起右手,仿佛这是一把刷子:“你去平涂一块黑色看看,受过造型训练的艺术家和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人涂出来的一样吗?”犹如当头棒喝,豁然开朗。那么,新媒体艺术,如影像艺术中,有造型吗?“当然有!为什么有些中国电影画面那么难看?就是因为造型缺失!”媒体多样化的时代,造型如影随形。

  杭州之行,同时拜会了全山石先生。在对全老师的专访中,他谈起了现时的美术学院教育,尤其是应试式素描。这不由让我联想到我们推出的第三篇微信:姜建忠的《素描是顿自助餐》。“请在美术史这庞大的菜单中,阶段性地选择自己所钟爱的画风,寻找兴奋点吧!特别在学生时代,要不断替换大师的拖鞋走走,游走于美术史和对象之间,在生活与历史、在现代与传统之间寻找接口。不要把基础训练与创作对立起来,基础训练中应该有创作的成分。也许这应该与打基础的第一天同时起步!”

  关于这方面的另一大疑惑是:西方艺术学院的造型训练已经被轻视和忽略了吗?“完全不是这样!”曹意强先生摇头肯定地回答,“他们分类清晰,那一部分精研写实造型的功夫做得有多好你没看到!”

  与西方相对,中国传统造型体系又如何呢?我院老教授,中国新文人画代表人物王孟奇先生说:“造型”一词来自西方,颇有科学塑造的含义。然而与西方绘画相较,中国画则精于“摄取”。“摄”字有取人精血、摄人魂魄之意;这在中国绘画中则往往被称为神。故得神得意者必得形,不必计较于“似”。

  在美院的中国画系,另一支西方造型训练与中国笔墨相结合的学派,当属以方增先为代表的浙派人物画。方老师几天前通过其子方子虹先生的微信留言,口述道:“写意,一般从外表看是一个不经意的东西,随手抹来抹去,但事实上,它是经过长期的锻炼得到的经验。形体、结构、水墨,要相当熟练,看上去不经意的东西,实际上每笔出来都有来历,都是经过事先准备才能达到的。”两位的话语及作品并置一处,耐人寻味。

  理论与书画兼长的大家卢辅圣先生的论述并未直面造型,然而其高屋建瓴的知性智慧,似乎就是对形而下的超越性预言:“绘画之所以存在,并非为了把可见的东西重复一遍,而是为了把看不见却又应该看见的东西变成现实中的可见物。在这个不断创造新的可见物的过程中,人们充分运用感性、知性和理性,运用想象、意趣和机杼,或切入或游离或超越于历史发展脉络,为视觉形态的日益丰富带来了无尽可能。”“从中西古今相交错的时代语境中捕捉亦此亦彼的灵感”,不正是我们当代艺术家正在从事的精神劳作图景的写照吗?

  在更为年轻的艺术家那里,造型并非一个原则性的概念。韩峰老师率性道出的,是我们这一代艺术家的共同话语:“‘造型’在美术学院里看上去是就是一个极其重要的事情,但艺术发展到当下“造型”并不起决定性作用,太强调造型反而会有束缚和限制。艺术因人而异,没有规定和界限,试着找另一种可能,这才是艺术的最初的出发点。”

  关于“造型”的提问还将伴随本届年度展而继续。“为有源头活水来”,或许,关于造型的讨论,只是一个提问,它的指向,是开放、多元、自由。从一个展览,到一种思想风格。

  链接

  受邀参展艺术家阵容强大,有方增先、陈家泠、张培础、王孟奇、卢辅圣、仇德树等水墨画界泰斗级人物,也有韩峰、刘健、王大平、白璎、毛冬华、贺兰山等水墨画中坚力量,还有周隽、倪巍等80后新锐;油画方面,全山石、王劼音、邱瑞敏、徐芒耀、黄阿忠、姜建忠、章德明、李朝华、秦一峰、石至莹,也是“三代同堂”,并特邀已故油画家俞云阶先生作品参展;参展雕塑家陈妍音、王建国、夏阳、张海平、蒋铁骊、韩子健、肖敏、邱加等的作品,则呈现了偏重实验性的倾向;此外还有版画家周国彬、桑茂林;摄影家敖国兴;影像艺术家Bill Brand(美国);陶艺家康青;玻璃艺术家王沁;首次呈现羊毛作品的金江波;刺绣艺术家王秦;综合媒介艺术家Vincent Ward(新西兰)、Katy Martin(美国)及数码艺术家朱宏。著名艺术理论家曹意强先生此次以艺术家身份携2件速写作品参展。全山石、徐芒耀先生也将同时展出素描作品。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新民观察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互动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跨界
   第A12版:家装专版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连载
   第A16版:阅读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4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金融城周报/上海物业
   第B06版:基金纵横/汇市金市/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版
   第B08版:上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C06版:文娱台历/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专版/国家艺术杂志
导读
关于“造型”的多元解读
建筑都市美院 领风气之先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C01关于“造型”的多元解读 2016-04-02 2 2016年04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