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1:国家艺术杂志
     
本版列表新闻
~~~对话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
~~~对话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
~~~对话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
     
2016年04月02日 星期六 放大 缩小 默认   
建筑都市美院 领风气之先
对话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院长汪大伟
  新民晚报:除了传统水墨、油画、雕塑,这次展览中还出现了羊毛、刺绣、综合媒介、数码等,这些媒介对于新媒体时代的文化表达有什么意义?

  汪大伟:这是对艺术创作语言上的贡献。新媒介的出现,不断开启对人和世界感悟的新天地。通过不同艺术家对不同媒体的理解和再造,使造型问题得到不断延伸和发展。我们能不能把媒体语言和媒体语言的造型性特征融合在一起,是本届年度展的理念。

  就像陈家泠先生说的“灵变”与“化”,是画家制造矛盾、解决矛盾的高超手法。艺术上愈是矛盾的对立面愈能解决好,因为它们可以相互融化、妙造自然、天衣无缝,从而其艺术效果愈高。不同的媒介,互相穿插、统一、映照,可臻于大“化”之境。

  新民晚报:作为专业美术院校,将如何在当代的语境下研究和教授造型艺术?

  汪大伟:我们要把握传统与当下,用一种流动的概念来看待造型艺术的发展。因为无论在中国和西方,都有非常悠久的造型艺术发展历史,也出现了众多的艺术流派,就造型艺术本体语言而言,出现了许多不同的风格。这些不同的风格充实了造型艺术。所以作为学院的教学,要把多元化、跨文化结合起来,让同学们广泛、全面地了解和把握造型在中西方的路径。

  同时,除了传统美院造型训练的坚持和延续,对不同类型的艺术,比如抽象艺术;不同媒介的艺术,比如影像,我们都要研究它的造型语言特点,并把它们融入美院专业基础教学中去。

  新民晚报:除了年度展,上大美院还将通过哪些方式来为城市文化创新添砖加瓦?

  汪大伟:年度展是美院的科研举措。表面来看是美术作品展,实质上涵盖了从问题提出、历史回望、学术交流、实践回应、作品印证到再次提出问题的过程,以此良性循环,探索美术学院的创作、科研的模式。也是上大美院应对如何出好作品、好理论和优秀人才的科研方法的探索过程,这是服务于上海文化发展的关键。

  创新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内在需求和原动力,上海城市文明的发展也不例外。我们学院的定位是建设都市美院,就是上海这座大都市的重要文化艺术基地。它的教学和艺术家群体,以及所培养的艺术人材,是这座城市的文化艺术精英,领风气之先,是上海最前沿和高端文化人的代表。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评论/专栏
   第A03版:要闻·新民观察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互动
   第A07版:国际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人物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跨界
   第A12版:家装专版
   第A13版:夜光杯
   第A14版:夜光杯
   第A15版:连载
   第A16版:阅读
   第B01版:陆家嘴金融城
   第B02版:封面人物/陆家嘴金融城
   第B03版:陆家嘴金融城/股市大势
   第B04版:理念分享/陆家嘴金融城
   第B05版:陆家嘴金融城/金融城周报/上海物业
   第B06版:基金纵横/汇市金市/陆家嘴金融城
   第B07版:福彩专版
   第B08版:上海花城/陆家嘴金融城
   第C01版:国家艺术杂志
   第C02版:艺术评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3版:国家艺术杂志/文化时评
   第C04版:音乐时空/国家艺术杂志
   第C05版:国家艺术杂志/海外传真
   第C06版:文娱台历/国家艺术杂志
   第C07版:国家艺术杂志/民间收藏
   第C08版:专版/国家艺术杂志
导读
关于“造型”的多元解读
建筑都市美院 领风气之先
新民晚报国家艺术杂志C01建筑都市美院 领风气之先 2016-04-02 2 2016年04月0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