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用纤维织物搭建的茧形帐篷。纯白的色彩,奇异的内部造型,柔软而有弹性的织物,温和的声音和光线,构成了一片纯净的空间。30分钟的时间里,两位舞蹈演员在这个大茧中,为一群不到1岁的宝宝和他们的家长表演充满童趣的舞蹈,与他们沟通互动。无论是大人还是小孩,都沉浸在一种全新的感官体验中。
场景一
白色的大茧由两爿相同的帐篷连接而成,半透明的帐壁上,投影着极淡的彩色光线。帐篷的内部洁白明亮,花边蕾丝低垂,鹅卵石般的小靠枕散落四周。篷底也并非平滑一片,而是有着金字塔一般的尖顶型突起。家长需要换上特制的鞋套,带着宝宝从半米高的洞中钻入演出场地。
编创理念:演出的空间设计、编舞达莉拉告诉记者,之所以选择白色,就是因为它的纯净和变化多端。“通常人们会认为,宝宝对于鲜艳的色彩比较敏感。”达莉拉说,“但我认为,白色适合投影仪投射出的不同颜色。所以,它其实并非始终是白色,也没有保持任何一种颜色。随着舞蹈的行进,颜色会随之变化,以此可以来转换场景。”
场景二
一男一女两位舞蹈演员静卧在地,一身白色的棉麻服装和环境十分协调。观众围坐在周围,可爱的宝宝们自己也是演出的一部分。表演过程中,舞者动作舒展、柔缓,用不同的方式和小宝宝互动。他们时而微笑静默,时而专心注视,还会用不同方式抚触宝宝的身体,吸引他们的注意。为了演出效果,现场有严格的人数限制,昨天记者观看的这场,一共只有26位观众。
编创理念:演出中,如何吸引宝宝注意力是记者特别好奇的问题。通常来说,1岁以下的婴儿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不超过15秒。达莉拉表示,除了灯光之外,她为演出设计了许多可以吸引宝宝视线的元素,例如舞蹈、配乐、互动、投影仪、空间等等。“其实,节目中最重要的部分是宝宝的体验,给予宝宝的力量和自由空间。他们可以在这个空间里移动,爬向自己感兴趣的东西,跟随着自己的感知和需要行动。这就是我们制作整个作品的思路。”
场景三
围坐在周围的小婴儿一刻不停,有的趴在柔软的白色地毯上,甚至用小嘴去品尝散落在周围的靠垫,仿佛觉得那是特别美味的东西;有的坐在妈妈怀里,亮晶晶的小眼睛跟着舞者的手臂移动,小手也跟着挥舞起来。和成人演出不同的是,舞者并不限制宝宝行为,他们可以看舞蹈,可以看爸爸妈妈,也可以看其他的小伙伴,可以听音乐、摸道具、翻滚、攀爬,或者回到原来的位子。也有不耐烦的宝宝,因为帐篷内温度过暖而显得有些烦躁,小脸通红地大哭几声,舞者会立刻试着和这样的宝宝互动,安抚他的情绪。
编创理念:孩子在母亲的身体中就是一个封闭的状态,因而帐篷会给予他们安全感,同时也激发父母的感官。达莉拉认为,家长作为孩子接触艺术或其他外界事物的强有力的媒介,可以影响到宝宝对于周围事物的感受。当家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放松下来,那么孩子也能在和爸爸妈妈不同的思想状态中,感受到不同的体验。
达莉拉强调的是,在这样的艺术表演中,所有的观众都是自由的,父母不用强迫孩子去观看舞者的表演,“因为他们本身就已经沉浸在这样的环境当中,要让宝宝自主选择在其中的体验。舞者会用演绎的形式进行表达,但并不是在控制宝宝的想法。他们在里面的一般行为都是被允许的,需要的话,妈妈甚至可以演出时给宝宝喂奶,这些都完全没有问题。” 本报记者 张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