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5月1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艾霞:如流星般的影坛才女(下)
丁言昭
■ 艾霞主演《现代一女性》
  ◆ 丁言昭

  艾霞爱看书,特别爱看丁玲的作品。当丁玲1933年5月被绑架后,艾霞非常担心她的命运。艾霞准备自编自演丁玲的《法网》。当时社会上流传丁玲已去世,艾霞写了一文《何时何处得见丁玲》,大有“恨今生不得相见”之慨。她在文中说:“我自从加入了明星公司以后,就编了一个剧本,名《现代一女性》,自己看看觉得太无聊、太浅薄。以‘恋爱’为题材的,确是太多了。那时我想把握着有意义的人生片断来写一个剧本。一天,无意中发现丁玲女士的《法网》,我真喜欢得发狂了。这是个好故事,那时我决意把它编为电影剧本。”

  《现代一女性》是艾霞留下的唯一“电影小说”。这部中篇小说连载于1933年5月22日至6月27日《时报·电影时报》。艾霞同时把它改编成电影剧本,由李萍倩导演,艾霞主演,明星影片公司出品。公映后引起很大反响,好评不断,争议也不断。

  《现代一女性》描写房地产公司的摩登女职员萄萄热恋上记者余冷,可惜他是有妇之夫,而且又穷困潦倒。为了资助余冷,萄萄违心地投入垂涎其姿色的房地产经理李史的怀抱,后因为偷窃李史钱财而入狱。萄萄在狱中遇到老朋友安琳,那是一位有着“革命的虔心”的人,在她的影响下,萄萄出狱后走向“光明的路”。虽然该剧的结尾有点牵强,但作者塑造的这样一位人物,却受到越来越多文化研究者的关注。

  艾霞遗作《好年头》,其主题与叶圣陶的作品《多收了三五斗》,有异曲同工之处。小说讲述这一年收成很好,但是谷价暴跌,农民反而更加贫困,因而激发了农民的抗争。石凌鹤读了《好年头》,也不得不惊奇于作为电影明星的艾霞能写出这样的好作品。

  阿英回忆道:“艾霞!在你死前的不久,你告诉我说,在文学事业上,你只是一个开始,要我继续的帮助你。”艾霞在文学上的起点不低,有追求,有抱负,如果不是因为早逝,相信她会成为真正的作家。

  一片真情唤不回负心汉

  艾霞弃世的时候,年仅22岁。有人分析艾霞自杀的原因有三:一是对爱情的失望,二是生活的压力,三是生活与思想的矛盾。

  艾霞是一个情感超过理智的人,人家称她“野猫”,也许就是缘于她在情感热烈时的奔放吧。有人曾经这样形容艾霞,说她的情感往往走极端:热的时候,似开水般沸腾;冷的时候,如“石膏美人”,一个人对着天空凝望……

  艾霞在天一电影公司时,便得到导演李萍倩的赏识。后来由李导演介绍进入明星电影公司,两人经常合作,日久生情,开始同居。艾霞在1933年写过一篇文章《三个宝贝导演》,描述了她先后认识的李萍倩、徐欣夫和程步高。文中写到李萍倩时,流露出钦佩而又亲密的感觉,如“一双晶莹乌黑发亮的大眸子”放出“神秘的光”,在他顽童般的举止中透出“超人的天才”,他聪明、活泼、幽默,有时却受着感情的支配,不快活时会喝酒,但他终究“是一个有经验的导演,他对于每一个演员都很爱护”,细心地指导演员去揣摸角色的性格和心理。

  艾霞与李萍倩同居不久,便发现他早有妻室,于是深深地陷入迷惘和痛苦之中。她因为第一次婚恋受到严重挫折,因此采取了委曲求全的态度,然而这并没有换来李萍倩的真情。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她与李萍倩的感情危机渐渐被外界获悉,一些小报记者捕风捉影,趁机制造新闻,给艾霞造成很大压力。

  特别是当李萍倩的妻子出面干涉时,早已负心的李萍倩竟站在妻子一边。艾霞的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自觉前途无望,精神上难以支撑。1933年的秋天,艾霞到报社去,想把一篇稿子改动一下,结果改了两句,多了三个“凄”字,编辑当时感到“她太消极了,在旁边呆呆地看着他,到现在才明白,在那时她已感到生的无聊了”。王莹在《没有和艾霞说最后的一句话》里写道:“艾霞对我说最爱的人,便是最欺骗我的人。”中国明星的收入远不如好莱坞红星,而明星又不能不进行社交活动,只能硬着头皮去表现摩登。艾霞这个姑娘“自本俭约”,平日不穿什么名牌衣服。有一回,朋友在新光电影院遇见她,看她身上穿了一件半新不旧的旗袍,就问:“为什么如此俭朴?”艾霞回说:“没有办法!”艾霞与姐姐一家人住一起,生活开销由她负责,本来工资就不高,再加上公司的欠薪,更使她倍增“活不下去”之感。

  撒手尘世留下无限哀婉

  1934年2月12日下午3时,艾霞紧闭前楼的房门,然后吞服了鸦片。快要吃晚饭了,可是艾霞房间里一直没有动静。姐夫觉得不对劲,敲门,没有人应。最后设法把门打开,看见艾霞躺着,立刻打电话给宝隆医院求救。艾霞见了医生,不肯就治,打闹得不可开交,谁知这样一来,吞下的鸦片却吐了出来。

  这天是明星电影公司发薪水的日子。艾霞当晚若无其事地到公司去了,家里人很担心她会出什么意外,不到半小时,见她安全回家,都松了口气。不料艾霞死的决心已下定,当天半夜又吞服了大量鸦片,一直到13日早晨才被家人发觉,那时她已因毒性发作而呕吐了好几回。家人立刻将她送到海格路(今华山路)红十字会医院,她没有反抗。为了避免外人注意,用李绮珍的名字,收入二等17号病房。那天晚上,艾霞的病情有所好转。

  2月14日是旧年历的大年初一,窗外爆竹声声。躺在床上的艾霞有说有笑,似乎和常人一样,不过因为服毒后,精神略显疲乏。下午她吃了很多水果。不料到了晚上,病情突变,心力衰竭,虽尽力抢救,终亦无济于事。15日清晨5时她撒手而去,身边只有姐姐一人。艾霞在给父亲的遗书中说:“我这次又受了一次骗,我不能再挣扎下去了,所以我走上了这一条路。”

  在此之前,艾霞曾自杀过四次:第一次,在杭州拍《旧恨新愁》时,某天夜晚喝醉酒痛哭一场后,突然跑到西湖边跳了下去,幸亏发现及时,被人救起。第二次,在某君家的亭子间里,服安眠药水,被主人发现,未死。第三次,在马斯南路(今思南路)自己家中,用手触电,未成功。第四次,在新新旅社吞鸦片,经友人发现,立即给她灌肥皂水,将毒排出而获救。

  艾霞追悼会在宁波同乡会举行,明星公司的人员几乎都来了,有胡蝶、徐来等,只有艾霞生前挚友宣景琳因故缺席。事后她对人说,那天她在家里哭了几小时,无法控制自己的悲伤。

  追悼会上的挽联无数。其中有一副挽联,道出了人们对艾霞的高度评价和无限哀思:“文苑影坛永留佳作 香花刍酒同奠芳魂”。

  艾霞死后,《中央日报》《时事新报》《北晨》《大公报》和一些杂志纷纷发表文章,以悼念这位匆匆离去的影星。

  1935年春节,联华电影公司出品了《新女性》,由孙师毅编剧,蔡楚生导演,阮玲玉主演。该剧故事大体取材于艾霞的一生,透过主人公韦明的悲惨身世,揭示了善良正直的知识妇女被欺凌被压迫的命运,控诉了旧社会的吃人罪恶。孙师毅作词、聂耳作曲的主题歌《新女性歌》,更好地突出了影片的主题。可惜另一首插曲《黄浦江歌》被当局删掉。那是用当时风靡一时的《桃花江》的曲调,由孙师毅填词,表达了中国人民进行反抗斗争的心声。

  据说田汉写了一个三幕话剧《艾霞之死》,由某剧团排演,后来不知道是否公开演出过。在艾霞弃世76年之后,她的小说、散文精选集《现代一女性》问世。这是对这位影星兼文学新星的最好纪念。

  (摘自《上海滩》2016年第4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民生调查
   第A07版:民生调查
   第A08版:阳光天地
   第A09版:阳光天地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话题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专版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广告
艾霞:如流星般的影坛才女(下)
上海童话
生死呼吸
新民晚报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B05艾霞:如流星般的影坛才女(下) 2016-05-15 2 2016年05月1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