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关了又开
浦南医院距离上海儿童医学中心不过10分钟车程。理论上,有这样一所顶尖的三甲儿科专科医院在区域内“坐镇”,二级医院是怎么也想不到发展儿科的。浦南医院也不例外,儿科曾经历过“被迫关门”的坎坷之路。院长刘卫东说,当年“儿中心”刚搬来,门急诊量逐步上升;相比之下,浦南医院的儿科却越来越惨淡,医生也没了积极性。出于“错位竞争”的考虑,医院决定关掉儿科,医生被分流至内科等科室。
关掉儿科后的几年里,儿中心人满为患,大批家长因小孩看不上病心急如焚。刘卫东在一次院内会议上说,“挂不上号的家长抱着孩子来到我们医院,却发现这里早就没有儿科了,只能失望地走了。考虑再三,我觉得还是应该恢复儿科,缓一缓周边孩子的看病难题。”当时,台下一片质疑声,但儿科还是在2009年儿童节当天重新开张了。
再亏也要发展
起初,家长对二级医院的水平持怀疑态度,还是首选大医院跑,院方也想好了对策和发展方向。浦南医院儿科开设后,门诊、病房、儿科保健等相关科室由儿童医学中心全权管理,同时,他们派出资深专家担任浦南医院儿科学科带头人。医院还划出一个病区,改造儿童病房,并挂牌成为儿中心浦南分部,方便随时转诊。
刘卫东算过一笔账,发展儿科吃力不讨好,年年亏损,收入不足其他同规模科室的四分之一,拖了医院的后腿。“但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儿科。”刘卫东认为,二级公立医院更应当多承担社会责任,他鼓励医生去儿科发展,拍板决定以内科平均奖作为儿科职工的基本收入,保障儿科医生的生计。
浦南医院南院建成后,宽敞的儿科门诊部别出心裁地增加了哺乳室、尿布台、爬行垫等母婴用品;东院一间朝北的病房长期没有孩子肯住,索性改造成游戏活动室,供孩子玩耍。
推动分级诊疗
家住南码头路的男童乐乐经常呼吸道感染,有支气管哮喘史。以前去大医院做雾化,算上路上往返,往往耗费大半天;现在,他到浦南医院做雾化,不再大排长队,时间节省了不少。因水平稳定、环境舒适,浦南医院儿科的门急诊、出院人数逐年递增。以近三年为例,2013年出院621人次,2014年上升到706人次,2015年为796人次。现在,周边居民带孩子“扎堆”大医院看病的情况比以前少了,一般小毛小病,首诊就在家门口。
如今,浦南医院儿科在岗人员21人,一个连年亏损的科室不声不响做大了。这里的医生有机会到儿中心进修学习,合作科研课题;儿中心的专家每周来教学、查房,讨论疑难病例。不久前,浦南医院还加入了浦东儿科医联体,努力提升医学整体水平,让患儿既“转得上去”,也“接得下来”。
本报记者 左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