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民生调查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5月1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实体商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
张钰芸
  供给侧结构改革是在“供给跟不上需求”的经济背景下提出来,业内专家认为,当前零售商业缺的不是需求,而是有效供给,如果实体商业能够成为创新商品的研发地、时尚商品的发布地、优质和特色商品的集聚地,就能将消费者吸引回来。

  ● 不断更新商品

  哥伦布商业管理股份有限公司顾问顾廷才认为,实体商业要从商品种类、质量、价格,以及商场的商品组合和环境入手,提供适销对路的商品。“商品要对路,通过不断分析经营大数据,研究消费者的生活新变化、消费新爱好,不断研发新业态、新品牌、新商品,淘汰过时的、消费者不喜欢的、销售业绩极差的品牌和商品。”

  ● 改善购物环境

  商场过去所信奉的成功秘诀“地段、地段、地段”,现在也变成了“商品、服务、体验”。“好的地段仅为实体店提供了到你门口的人流,他是否流到你的里面,流进了是否买单,那就要看商场室内外环境是否有吸引力,商场布局和商品展示是否能激发购买欲。”

  ● 挤出价格水分

  上海商学院教授周勇表示,实体零售业成本攀高是一个普遍现象,“关店辞人”是一种解决办法,但更重要的是从营运角度寻求解决之道。“例如零供关系能否从‘分利’转变为‘创利’,新商品如何更快被引进,滞销商品如何更快被清理,如何把实体店也作为一个宣传的平台与引流的入口,进而实施全渠道经营。还有如何通过会员管理与数据整合,使优质会员得到更多关怀和实惠。值得改进、细化、挖掘的领域还有很多,归根到底是要培育自身的力量。”

  ● 融合社区商业

  上海纽约大学杰出全球商学讲席教授、商学部主任陈宇新则建议,在南京路、徐家汇、淮海路等老牌传统商业街区遭遇挑战之际,社区商业应与街区商业融合。“街区商业不是各大品牌旗舰店的展示,而是应该更注重小众独立品牌和创意品牌,以迎合消费者个性化的趋势。” 

  本报记者 张钰芸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民生调查
   第A07版:民生调查
   第A08版:阳光天地
   第A09版:阳光天地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话题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专版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广告
实体商业陷入“关店潮”“寒冬”之际如何逆袭?
实体商业转型进行时
上海需要有想象力的商业主体
实体商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
电商崛起时,实体行业还没准备好
新民晚报民生调查A06实体商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 2016-05-15 2 2016年05月1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