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6:民生调查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5月15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内忧+外患?
电商崛起时,实体行业还没准备好
张钰芸
  网店如日中天,零售实体店沦为“试衣间”“商品橱窗”,是电商实力太强,还是实体店弱不禁风?不少业内人士认为,互联网商业的兴起是对实体店任性发展方式的否定,而非否定实体店本身。

  快速崛起的电商

  看一看,试一试,再去网上购买,挤掉价格中虚高的水分,省去排队付钱的时间成本,再享受一把电商砸钱抢市场的补贴,中国电商企业快速甚至于野蛮的崛起,让实体商业一时间无从应对,只能仓皇败下。

  来自普华永道的数据显示,中国每天在网上购物的消费者占全部消费者的比例是19.6%,差不多是五分之一,而全球平均水平是7.1%。另外,过去一年中国消费者用手机支付的比例已经从18%上升到43%,而全球平均水平是从12%上升到20%。

  更让实体商业担忧的是,这一趋势不仅从一线城市蔓延到二三线城市,而且愈演愈烈。麦肯锡的调查显示,低线城市网购总量已经超过一二线城市,且差距还在拉大。

  “低线城市的商业配套和便利程度不如大城市,为电商的扩张提供了非常好的土壤。”一名业内人士坦言,电商在一线城市兴起时,不少商超为了提振业绩,曾大力推进三四线城市的店铺发展,但电商开疆拓土的速度更快,使其在当地的发展形势也不容乐观。

  怠于改变的实体店

  “实体店近年来的过度膨胀,且同质化严重、经营成本高、价格无优势、服务差、体验差,使得其在互联网商业的强大攻势前节节败退。”本周四举行的2016·第十九届国际商业论坛上,香港瑞安集团董事长助理周永平言辞犀利,他认为消费者是被实体店逼得上网购物的。

  “过去10年间,大型购物中心采用了工业化复制方式,任性扩张,追求垄断,走向极致,商业零售赚小钱,房地产赚大钱,购物中心的复制方式起过‘商业标准化’的历史积极作用,但带来了‘房地产思维’的负面文化。”周永平说,零售实体店租金不断上涨,商品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商业街出租柜台蔚然成风,实体店自有产品比例逐年下降,大众化产品过剩泛滥,小众化产品失去生存空间,出现了“千街一面”的商业同质化问题。仅仅过了10年好日子的大型购物中心,面对电商爆发式增长,过早走向了衰退。

  澳大利亚Tomlik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Michael Thos.Lloyd坦言,中国的购物中心存在着一种固有模式,它们在选择租户时就以奢侈品零售商为目标。“这种固有模式已经形成,那就是中国的购物中心就是要高档、要奢华、要昂贵,但这对于居民的日常生活而言,并没有什么用。简而言之,中国的购物中心没能适应市场。你能反反复复看到古驰、爱马仕、路易威登、阿玛尼、卡地亚等奢侈品牌,人们会去那里‘橱窗购物’,但独独不会购买。”   

  本报记者 张钰芸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时政·要闻
   第A03版:读者之声
   第A04版:上海新闻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民生调查
   第A07版:民生调查
   第A08版:阳光天地
   第A09版:阳光天地
   第A10版:中国新闻
   第A11版:文体汇
   第A12版:聚焦/文体汇
   第A13版:文体汇/话题
   第A14版:动态/文体汇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国学论谭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1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专版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广告
实体商业陷入“关店潮”“寒冬”之际如何逆袭?
实体商业转型进行时
上海需要有想象力的商业主体
实体商业的“供给侧结构改革”
电商崛起时,实体行业还没准备好
新民晚报民生调查A06电商崛起时,实体行业还没准备好 2016-05-15 2 2016年05月1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