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市级基地落户区县
本周,两个市级残疾人运动训练基地落户区县,为上海培养冲刺国内外大赛奖牌的运动员。
由嘉定区受托组建的上海市残疾人滚球训练队此前已经在国内外大赛中获得66块奖牌,此次,滚球训练基地正式落户嘉定,面向中重度肢残人,将更系统地开展训练,为我国培养世界级的优秀运动员。
上海市脑瘫足球训练基地则在有着足球传统的普陀区揭牌成立。2003年,上海就有了脑瘫足球训练这一康复项目,现在,训练基地落户曹杨二中,并邀请申花“95黄金一代”的著名球员顾明青(现任中学体育教师)作为指导教练,旨在帮助脑瘫足球爱好者们在绿茵场上实现体育梦。
与运动基地同时揭牌的,还有上海市首批残疾人文化创意就业基地。首批两个基地分别是落户嘉定和松江,在传承嘉定竹刻、黄草编织和丝网版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也为残疾人创造就业岗位,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
文体活动丰富多彩
在全市各区县,助残周期间还有多场文体活动,让残疾人走出家门,共享社会发展成果,并向社会各界展示出残疾人自强奋发的精气神。
在上海市“阳光·春天·梦想”主题活动上,上海市残疾人艺术团和嘉定区残疾人艺术团共同组织了一台文艺汇演,上海版《千手观音》舞蹈将活动推向高潮,残疾人用自己的艺术才华和自强精神谱写了一曲生命之歌。
在长宁区,一台残健融合的文艺节目邀请了魔术和杂技演员与长宁区残疾人文艺爱好者同台演出。在普陀区残联组织的文艺汇演中,盲人、聋人、精神类残疾人等各类残疾人表演了古筝独奏、小品、舞蹈等节目,还与来自东方卫视的志愿者们一起朗诵、合唱。患有孤独症的小画家伟伟向普陀区残工委赠送了大幅工笔画作《苏河十八弯》和《宝成桥》,他的精湛画艺以及母亲朴实而感人的话语让在场观众动容。闵行区等也组织了“身边善行”助残公益摄影展等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
自强模范感动社会
房金妹、王彦章、沈葆莲……这些上海残疾人普遍耳熟能详的名字,在杨浦区十佳自强模范事迹报告会上被事迹讲述者一个个念出时,台下几度响起热烈掌声。他们的故事凝结成一本书《怒放的生命》,而他们每一个人,也都有一段怒放的生命。通过多媒体情景剧的生动展示,观众们更加了解了这些自强模范的成长轨迹。
在松江区残疾人自强模范表彰和助残先进集体(个人)活动中,创业残疾人在自强模范中超过1/2,体现了残疾人的拼搏精神和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持。获奖者之一、聋人张海辉就读大学时,就创办了励志协会和创新联合中心,与同学合伙创业。毕业后,他又创办了设计公司,并在松江区残联推出残疾人电子商务试点运行项目后,负责残疾人电子商务就业创业培训,开设集网店、实体店、体验中心、创意设计一体化的“星诺阁”,还在首届上海市残疾青年互联网创新创业计划大赛上获得三等奖,是松江区残疾人中的创业明星。
在助残周期间,长宁区等区县也在对自强不息的残疾人和助残工作先进集体及个人进行了评选和表彰,鼓舞了更多残疾人和爱心人士。
社会各界关爱暖人
今昨两天,几十名残疾人乘坐无障碍大巴来到苏州旅行,其中还有5名乘坐轮椅的重度残疾人。虽然身体不便,但他们坐在轮椅里不必起身,就可以乘坐无障碍大巴的升降踏板上下车辆,车里还配有便携式无障碍坡道,当步行途中遇到台阶时,铺设这一坡道,轮椅就可以轻松上下了,既方便又文明。通过手拉手旅行社携手安慈公益基金会联合开展的这次无障碍体验行,许多残疾人感到,外出游玩不再是奢望。
策划此次活动的手拉手旅行社负责人董站合也是残疾人,同时还是中国肢残人协会无障碍委员会副主任。他表示,他希望倡导一种“手拉手轮椅背包游”的理念,每月定期组织轮椅旅游团,推动更多中重度残疾人走出家门。
扶残助残离不开社会各界的支持,在5月10日的上海市“阳光·春天·梦想”主题活动中,创维集团、康辉科技和中兴健康科技为残疾人赠送微型投影仪、智能手机等通讯设备,嘉定区“点亮心愿”公益服务项目也正式启动,经过爱心单位的认领,23名残疾儿童和青少年心中的朴素梦想得以实现。今后,“点亮心愿”公益服务项目每年还将帮助50名残疾人员圆梦。
在浦东大团镇的“海上桃花源”景区,浦东新区残联与东元农业科技公司共建的助残示范基地暨残疾人实训基地正式揭牌,首个残疾人技能培训项目——桃木雕刻技能培训已吸纳7名残疾学员。学员们在民间手工艺大师的现场教学和指导下,已经能雕刻出古色古香的桃木雕刻工艺品。今后,浦东残联还将继续支持东元拓展残疾人实训项目,增加园艺培训、农业种植、养殖、客房服务等项目。
在浦东金杨新村街道,乐爱社工师事务所的社工们带领8名学员来到爱心幼儿园,与爱心幼儿园的特殊小朋友们开展融合互动活动。阳光之家学员们精心准备了超轻粘土,与小朋友们一起制作小章鱼。虽然他们同样都是智力残疾人,但大哥哥大姐姐认真教弟弟妹妹做粘土的场景,仍令大家十分感动。
各区县残联还注重运用新媒体手段服务残疾人。上海助残周期间,杨浦区和普陀区残联官方微信先后上线发布,闵行区残联官方微信发布了2.0升级版,提供了更多信息查询功能,便利残疾人足不出户获得助残服务。同时,各级领导也走访慰问了特困残疾人家庭、孤残儿童,送去党和政府部门的关怀。
本报记者 孙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