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古老夏历的产生,与先民按季节变化从事农耕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辛亥革命后我国釆用西历,但夏历依旧延续使用着,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都是按照传统历法来运行的。
我国近40年对山西陶寺遗址考古的重大成果之一,是发现了全国最早的古观象台,它证实了《尚书·尧典》上所说的“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现实,比英国的“巨石阵”早了400多年。
我们现在所见的观象台,是回填之后的复原建筑,由13根夯土柱组成,呈半圆形,半径10.5米。从土柱的狭缝,观测塔尔山日出方位,可以确定季节、节气,从而安排农耕。在文明起源之初,观象台是指导人们“春种秋收”的节令和历法。据专家模拟实测,从第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冬至日,第12个狭缝看到日出为夏至日,由此推算出一套有20个节令的陶寺文化时期的历法,算起来与今天使用的夏历仅有一两天的误差。由此我推测此处应该是中华古老夏历诞生地,此说在当地引起不小反响。为此我专程去京,向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教授请教,得到他的充分肯定,这让我倍感兴奋。
陶寺太阳历的发现,证明早在4000多年前,中华大地上已经出现了世界领先的缜密的历法系统。它展现了我们祖先的聪明才智。在长期的农业生产中,祖先们掌握积累了不少物候知识。他们根据太阳的东升西落,气候的冷暖阴晴,月亮的圆缺变化,物候的季节变迁等,摸索出一些规律。根据这些规律,祖先们总结出一年四季的时间表以及农业生产的安排表。可以说,陶寺太阳历是秦汉时期二十四节气的主要源头,而二十四节气则是对陶寺太阳历等历法的修正、继承和发展。二十四节气的创立,是我国科技史上的重要成就,在我国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
陶寺遗址巍然耸立在黄土高原上,堪称当时东亚的第一大都城,占地达280万平方米,是“尧者,高也”的物化诠释。此地为中华民族的发祥地。古城墙夯土方法奇特,呈三角形,与我先前在龙山文化等遗址所见完全不一样。从物理角度看,三角形更为稳固,足见古人智慧之超凡。城垣现在绝大部分都湮没在萋萋芳草或漠漠田畴之下,从初步发掘的情况看,它是迄今国内发现最早的城墙、宫殿、王陵、观象台祭祀基址、大型仓储区等各种功能要素齐备的都城遗址。站在古城墙上向远处眺望,山岭起伏,沟壑交错,植被稀疏,崖壁上还留有古代洪水冲刷的痕迹。先民们在这里辛勤开垦,兴建都市,使之成为当时政治、文化、经贸中心。它曾经历过繁华与喧闹,见识过兴旺和落寞,最终定格于沧桑与典雅。
在陶寺遗址我还观看了大量的出土文物,如陶器、彩绘木器、玉石礼器、铜铃、朱书文字等。早期大墓中出土的罐、盆的肩腹部,有不少画着圆圆的红太阳,它们透露出陶寺先民对太阳的崇拜,也成为陶寺太阳历诞生的注脚。代表王者地位的礼器:玉钺、玉戚(圭)、玉璧、玉琮;乐器:特磬、鼍鼓、玉圭等,精美而珍贵,对夏商周三代的礼器组合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认为:陶寺遗址是尧的都城,是最早的“中国”;没有哪一个遗址能够像陶寺遗址这样全面拥有文明起源形成的要素和标志,比历史教科书上的华夏文明从夏王朝开始,整整提前了300年。随着考古发掘工作的不断深入,更多的疑问将被一一揭开,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标志性建筑——观象台的历史文化价值将进一步得到确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