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儿童福利署近年因强行转移儿童监护权屡遭抗议,被拆散家庭很多是外来移民,让批评者质疑福利署动机所在。
“绑架儿童”制造悲剧
儿科护士露特·博德纳勒乌和罗马尼亚裔丈夫马里乌斯·博德纳勒乌带着5个孩子住在一个僻静的山谷,但去年11月16日,平静的生活被彻底打破。
那天下午,露特像往常一样在家等校车送10岁的大女儿和8岁的二女儿回来。但她等来的不是校车,而是两辆陌生的黑色轿车。儿童保护机构工作人员从车上下来,让她去警察局接受审问,同时告诉她两个女儿在另一辆车上,马上要被送往儿童紧急救助中心,工作人员是来带走另两个儿子,一个5岁,另一个2岁。第二天,两辆车再次来到,又将3个月大的小儿子带走。
挪威儿童福利署说,博德纳勒乌夫妇因涉嫌体罚孩子被剥夺监护权。在挪威,体罚子女属违法行为。
律师彼得·科斯特亚调查后发现,这场风波源于16日上午,露特两个女儿在开往学校的校车上打架。事情闹到校长跟前,校长问大女儿在家表现时,孩子说她们淘气时父母会打她们屁股。依据挪威法律,教师有义务在得知学生在家挨打后联系儿童福利署。
露特觉得很委屈。她说,她和丈夫有时确实会打孩子屁股,但“不是一犯错就打,只是偶尔为之”,并且打得不重,福利署也没有在孩子们身上发现任何伤痕。
校长也感到意外。她说,自己初衷是希望福利署能向夫妇俩提供相关家庭咨询,以她对这家人的了解,两个大人即使有错,也罪不至此。
然而,夫妇俩、邻里、朋友、校方乃至市政部门的陈情如同石沉大海,福利署很快将孩子们转送到3个相距甚远的寄养家庭,留给亲生父母极为有限的探视权。
几个月来,夫妇俩只能每周探望一次大儿子和二儿子,每两周探望一次小儿子,无权探视两个女儿。小儿子还没断奶,露特不得不每天挤出母乳保存好,到探视那天驱车8小时交给寄养人,每次探视时间只有2小时。
4月中旬,儿童福利署出人意料地将小儿子还给了夫妇俩,眼下他们正在等5月底的听证会。他们的遭遇得到国内外不少人同情,数以千计支持者在世界范围内举行抗议活动,指责挪威政府一次又一次“绑架儿童”,制造骨肉分离的人间悲剧,互联网上也掀起抗议浪潮。
父母“错”在移民背景
挪威儿童和平等事务部副大臣凯-莫滕·特宁表示不明白外国人为什么群情激愤。他说,跟其他北欧国家比起来,“我们转移孩子监护权的案例不算多”。
抗议者认为,儿童福利署作为存在两大问题:一是父母打孩子固然违反挪威法律,但是否严重到必须剥夺对子女监护权?二是儿童福利机构是否存在对移民家庭的歧视?换言之,它强行带走孩子,真的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吗?
马里乌斯说,儿童福利署起初告诉他们,不久将安排一场会议讨论如何规范父母行为,以便让他们一家重新团聚。但会议拖了很久才开,议程也突然改变。
“那时我们已经在接受家庭咨询,心想着他们让我们怎么改,我们就怎么改。”他说,“但在会上他们压根就没打算看我们的计划。事实上,他们说开会是为了通知我们,他们将立案寻求将孩子永久带走。”
马里乌斯觉得事有蹊跷,儿童福利署没有掌握任何医学证据证明孩子遭虐待,仅凭女儿一面之词行事。带走孩子前,他们甚至没按规定进行家庭背景调查和约谈邻里朋友。他开始怀疑,工作人员是否诱骗孩子作证。
律师科斯特亚认为,儿童福利署侵犯了夫妇俩对子女的监护权。体罚孩子固然违法,但尚未构成犯罪。政府部门在缺乏证据的前提下将“打屁股”上升到虐待儿童的高度,“完全是主观臆断,丧失理智”。
他说,父母本就有合理管教子女的权利,挪威法律禁止体罚儿童,并没规定体罚者必须放弃对孩子监护权。他获取的法庭文件显示,邻里和孩子校长都证明这对夫妇平时表现良好,作为家长尽职尽责,孩子们也发育良好、心智健全,但福利署完全无视这些。
不少人认为,博德纳勒乌夫妇最大的“错”也许不在于打孩子,而在于马里乌斯是外来移民。
包括律师、心理学家和社会保障专家在内的170名挪威知名儿童权益保护人士近期联名向儿童和平等事务部发出公开信,批评福利署“运转失常,做出了错误但影响深远的决定,后果严重”。
公开信发起人之一、心理学家埃纳尔·萨尔韦森说:“事件中缺乏人性因素,缺少同情心……倒更像是故意找茬。”
不能理解不同文化
数据显示,2008年至2013年,被福利署强行带走的孩子数量几乎翻了一番,部分原因在于2005年曝出一名8岁男孩被继父暴打致死的惨案,举国震惊。福利署随后调整工作,强调提前介入,预防悲剧。
目前多数案例并没有出现父母暴力伤害子女或酗酒、吸毒等问题,福利署要求转移监护权的最常见理由是父母缺少育儿技能,挪威第二大城市卑尔根的埃里克就是这样被迫与4个月大的女儿分离。
这场风波的导火索是一段家庭录像。视频中,埃里克夫妇和躺在小床上的宝宝逗乐,宝宝看上去很活泼,反应敏捷。福利署却认为视频中孩子与大人缺乏眼神交流,结合孩子母亲有些抑郁、埃里克被社工判断为头脑简单等因素,认定父母无法满足孩子的情感需求。
事实上,埃里克除幼时出现轻微短期记忆障碍外,早就一切正常,他的华裔妻子没出现任何临床上的精神问题,当地诊所医生对宝宝体检也没发现任何异常。但法庭听证会根本没有提及这家人举证的任何材料,很快就裁决父母交出监护权。
孩子爷爷英韦异常愤慨:“他们闭着眼睛说,只认儿童福利署工作人员作出的评估。”
英韦是卑尔根市国家档案馆馆长,一直认为挪威有世界上最好的体系,特别是在儿童保护方面,连联合国也认可,但孙女的事情彻底改变了他的看法。
英韦和老伴多年来不懈争取对孙女的抚养权,至今未果。他认为,福利署一开始盯上他孙女,是因为亲家母心疼女儿,帮忙照顾外孙女。这种情况在中国很常见,但在挪威社工眼里就变了味,“这和我们挪威人不理解不同文化有关”。
挪威政府否认在处理相关案例时有歧视现象。面对屡屡出现的纠纷,挪威出台针对跨国儿童福利的指导方针,指示福利署必须判断哪种方式对孩子有利:是送回祖籍国,还是留在挪威寄养家庭。 王鑫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