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富贵病”越来越常见。在这个营养过剩的时代,脂肪肝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且发病率趋低龄化和大众化,从患病率而言,脂肪肝已经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第一大慢性肝病。为什么现在如此“流行”脂肪肝?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副院长、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胡义扬教授表示,最主要的诱因是不良生活方式,尤其是不良饮食习惯及缺少运动。目前,西医在治疗脂肪肝上并无针对性的高效治疗方法,而中医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治疗脂肪肝,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如针对痰瘀互结型脂肪肝患者,可以祛湿化瘀来治疗。
多吃少动致脂肪肝“流行”
胡义扬介绍,上世纪末在全国各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脂肪肝患病率一般在10%左右;但也有文献报道四川省十个寺庙的和尚患病率只有0.27%。“这说明生活方式对于脂肪肝的发病非常重要。”2004年上海对3000多例成人进行调查,有17%的患病率;而到2012年北京对3000多例居民调研,脂肪肝的患病率竟已达到30%。为什么现在“流行”脂肪肝?胡义扬解释,最主要的诱因是不良生活方式:现代化的工作环境,久坐少动,高脂肪、高热量的膳食结构,过量饮酒,导致肥胖人群逐渐增多,脂肪在肝细胞内逐渐沉积,形成了脂肪肝。脂肪肝还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等密切关联,在肥胖人群中脂肪肝患病率大于50%。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儿童脂肪肝患者也越来越多。现在的孩子是全家的宝贝,上下学要接送、家务事不让参与、遇到雾霾取消户外运动、周末补课、爱吃油炸食物等因素都造成了脂肪肝的患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
痰瘀互结型患者可祛湿化瘀
研究发现,脂肪肝患者中10%—20%会发展为脂肪性肝炎,其中又有15%—25%的患者会发生肝硬化。脂肪肝同时也是肝癌的危险因素,因此,脂肪肝的治疗不可忽视。胡义扬指出,这部分患者进行控制饮食、加强运动与减肥后,多数能得到控制,但一部分脂肪性肝炎患者还需要进行药物治疗。而中医将脂肪肝患者分为痰瘀互结、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肝肾亏虚5个常见证型,其中痰瘀互结型患者最多。经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由茵陈、虎杖、片姜黄、田基黄等组成的经验方治疗痰瘀互结型脂肪肝,疗效不错。
少部分脂肪性肝炎反复的肝损伤可通过肝纤维化的病理过程向肝硬化发展,脂肪性肝炎的治疗除促进肝脏脂质的降解,抗肝损伤之外,阻止肝纤维化的进展也是重要方面。胡义扬介绍,直到今天,国际上仍然缺乏有效的抗肝纤维化的化学药物和生物药物,我国目前已有抗肝纤维化的中成药。如由上海中医药大学肝病研究所研制的由丹参、桃仁、虫草菌丝等六味中药组成的扶正化瘀胶囊,在完成抗慢乙肝抗肝纤维化临床研究成为国家新药的基础上,现已完成在美国开展的抗难治性丙肝肝纤维化的国际临床II期试验,后续可能针对脂肪性肝炎肝纤维化开展研究。
部分脂肪肝患者也能进补膏方
与常见的肥胖型脂肪肝不同,脂肪肝还可以被“饿”出来,如快速减肥性脂肪肝等。不过,胡义扬指出,此类脂肪肝患者目前极为少见,居民不必太过惊慌。而根据中医辨证的情况,部分脂肪肝患者是可服用膏方的。如表现出来的是虚证,包括气血亏虚、肝肾阴虚、脾肝阳虚,表现为没力气、面色黄、怕冷、头晕、眼花、腰酸、脉细、舌苔红等患者,可考虑服用相应的补益膏方治疗。部分虚实夹杂的患者,可服清补的膏方。但属实证患者,一般不建议服用膏方。胡义扬提醒,应根据临床体质、病情辨证具体情况来用药,虚证患者根据中医辨证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气阴两虚、气血两虚、阴阳两虚等不同类型,可选择相应的膏方进行调补。
【专家简介】
胡义扬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第八届肝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肝病分会副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中国科协七大代表,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
迄今承担国家科技重大专项3项,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6项。发表论文300余篇,申请专利1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部省级成果二等奖11项。
擅长脂肪肝、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肝癌等肝病的中医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