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会办,一是政策没有开这个口子,二是学校也没有积极性,说白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沪上一公办初中校长说,“据校史上记载,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学校几乎每年暑假都会办夏令营,一般十天到半个月时间。那时,床都没有,4张课桌一拼,上面铺上自己带来的小席子,就是一张床了,一个教室睡十几个人,也没空调,也没蚊帐,晚上点几盘蚊香。白天的活动主要是外出参观工厂、农村、部队,也搞野炊,半夜还有紧急集合。参加的同学基本上是班干部,用现在的话说,大家玩得还是挺嗨的。”不过,这位校长话锋一转,表示现在的学校都不会去办这样的夏令营了,一是安全保障、二是饮食卫生、三是内容安排,老一套、大路货的内容,现在的孩子肯定不喜欢。而且,万一哪个孩子出了点小事故,哪怕只是发个烧、拉个肚子,学校都会急得团团转,谁还愿意在假期里没事找事啊。
闵行区罗阳中学校长王立英说,现在公办学校在暑假里比较多的是组织一些体育活动或看看电影,不可能再像从前那样用桌子当床铺在校内办夏令营了,即便真想办,也必须报告教育、消防等各个行政职能部门,能不能批下来还很难说。
既然公办中小学不想接手这个有点“烫手的山芋”,那么,大学是否可腾出来给孩子办夏令营呢?接受采访的多位高校后勤管理部门人士均表示不可能。但据记者了解,高校在假期里对接纳中小学生还是有多条路径的,只不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夏令营而已。例如,高校会允许旅行社组织各地的孩子进校参观校园风景,但基本上连实验室也不会去,更不会有大牌教授接见他们,而校方也一般会明里暗里从旅行社那里分一杯羹。还有一种就是冬令营,有趣的是,只听过有“某某大学冬令营”,几乎没有什么“某某大学夏令营”。原因很简单,所谓的冬令营其实就是高三尖子生的短训班,是为高校自主招生而特别举办的“生源选秀”活动,冬令营的主要科目就是考试,做各种难题,有的干脆就叫奥数冬令营、物理冬令营,然后优中选优,当然,也会穿插一些专家讲课、实验室活动等。但今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自主招生信息公开和监督管理工作的意见》,严禁将参加大学组织的先修课程、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作为自主招生的前提条件或者与自主招生考核工作挂钩,影响考核的公平公正。对此,教育时评专家熊丙奇说,叫停该类冬令营是很有必要的,这样的选拔或比赛应由独立的第三方机构承办,脱离“绑定”高校,真正实现“大学自由认可,学生自由选择”。
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倒发现还真有学校对举办夏令营很热衷的,那就是一些民办中小学也相继参与高收费夏令营。有民办校长对记者说:“我们有场地,食宿条件也很不错,更主要的是我们还有外教呢,放暑假闲着也是闲着,两个月夏令营办下来,这可是一笔可观的额外收入啊。”但似乎问题也接踵而至——民办学校办营业性夏令营是否可以?据记者查阅民办教育促进法及相关的教育法律法规,倒还真没有对民办学校寒暑假的经营性短期“招生”行为做出过界定和规范,这又成了教育产业的一个灰色地带。不过,也有民办校长表示,法无禁止皆可为,现在教育行政也需要列举各种“负面清单”,不是说政策没有允许的就不可以做,而是倒过来,政策不反对的都可以做。此外,民办学校有办学、招生、课程设计的自主权,举办夏令营时学校比较多的是输出品牌、师资与活动项目,其他诸如校外活动、交通工具、人身安全等,都会通过相应的旅行社承担,且为营员们购买意外险,已经把风险降到了最低。
首席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