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 竹
嘉宾
方 方
湖北省作协主席、作家
陈歆耕
著名评论家
原上海《文学报》社长
总编辑
汪涌豪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
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
主持人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
而近日,作家方方所经历的一起由批评引发的名誉侵权官司,再次将大众的视线聚焦到文艺批评的话题上。文艺批评与名誉侵权之间的界线要如何划分?健康的文艺批评生态需要怎样的内环境与外环境?文艺批评的笔杆到底有多重?
事件缘起
诗人柳忠秧起诉湖北省作协主席、作家方方名誉侵权案,今年4月15日由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作出终审判决,维持原判,要求方方删除涉及柳忠秧的两条微博及相关评论和转发等。诉讼案起因于2014年鲁迅文学奖评审过程中,方方发微博,斥责湖北省一诗人“四处活动,搞定评委”,柳忠秧个人与其诗作迅速成为了网络热点。
最近,作家方方发表了一篇微博,引起了关注,也引发了本报对究竟该如何做文艺批评的话题探讨。
方方:我们缺少批评的氛围
星期天夜光杯:最近,您和诗人柳忠秧的官司的事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您当时在微博上不点名地提出批评,有没有想到会因为这样的言论遭遇名誉权官司,并且败诉?
方方:没有。这件事如果不是柳忠秧的朋友打电话来找我帮他的忙,我可能从头到尾都不会知道湖北鲁奖推荐情况,因为前几届,我也都是完全不知道推荐了谁。我也跟大家一样,从报纸上得到有谁获奖的消息,包括我自己。但是既然活动电话都打到了我这里,而我也了解到柳找过很多人,自然也觉得很不妥。我对那些活动能力强于写作能力,并试图以这种方式立足文坛的人,总归是有一些看不上眼的。但文坛这种人又很多,也不是可以管得过来的。所以我也懒得管这些事。实际上,我发微博时,柳忠秧已经通过推荐并且在中国作协公示好多天了。我只是听说他是满票通过,才有些生气。他这样的诗怎么可能得满票呢?这是让我很惊讶的。由此,对柳忠秧不满的同时,也对评委有些不满,一气之下,发了微博。根本没有想到会引起这么大的反响(也由此可见大家对文坛歪风邪气的愤慨之心),也没有想到会引起官司,更没有想到居然会败诉。因为这是一个职务行为,也是一个节制的批评。
星期天夜光杯:如果给文艺批评圈定一个范围,文艺批评能够涉及的范围在您看来是哪些?
方方:这个范围不是我可以定的。但是,我觉得文艺批评至少有两方面,一则是针对作品批评,这是对作品的评价问题;一则是针对作者个人品质的批评,这里就包含是否抄袭、是否为发表为得奖行贿拉票等等。既是批评,就可能有轻有重。但因为我们长久没有批评氛围,文艺批评基本上都是文艺表扬,所以,大家都变得很脆弱,一点点批评都承受不住。同时,社会批评也很缺乏,整个社会对批评也很忌讳。由此法院也对批评感到陌生,觉得是侵权。其实只要没有污辱对方人格,所说事情基本有事实,我个人觉得与侵权无关。
星期天夜光杯:健康的文艺批评需要怎样的内环境和外环境?
方方:除了批评者需要勇气之外,还有被批评者要有肚量承受批评。这其实是每一个人本来就该有的能力,但因为长久没有一个正常的批评氛围,以至于人们乃至整个社会都几乎丧失了批评能力,与此同时,也丧失了承受批评的能力。所以,我们的社会,不仅要倡导批评自由,并且当社会公共利益与个人名誉有冲突时,只要基本事实不错,就应该对批评者给予保护。
汪涌豪:能够秉公直言的人是稀缺资源,要珍视和保护
星期天夜光杯:作家方方最近因为一些言论惹上了名誉权官司,还败诉了,这件事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您怎么看这个事?
汪涌豪:我们国家的法律对名誉权保护比较完善,对言论权的保护较之名誉权要薄弱很多,对于文艺批评的权利和自由的保护,法律层面几乎是空白的。在文明社会中,通常言论自由的位阶是在名誉权之上的。名誉权要保护,对于言论自由的限制也应谨慎,不能造成噤蝉效应,使得大家都不敢说话了。现在多的是好好先生,少的是铁肩担道义的人。难得有人能秉公直言,这是稀缺资源,值得珍视和保护。
星期天夜光杯:今年年初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成立,您当选为首届上海市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您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当前的文艺批评有点跟不上创作和时代。文艺批评需要怎样的内环境和外环境?
汪涌豪:上世纪80年代,作家与文艺批评家相得益彰,作品引起批评家争鸣是荣耀。渐渐地,当文学掺杂了名利等其他东西之后,就变味了。有人将文学当成敲门砖,去换取现实之外的某些东西。
现在讲求眼球经济,一本新书出版,发布会和研讨会马上接踵而至,来参加的人有的连书都没有时间认真读一遍,在研讨会上张口就是“我还没来得及看完作品,只能粗浅地谈一点感受……”大家竟然也都认可。文艺批评家要有独立意识,善意地说真话,要用交换意见口吻,慎用和敬畏自己的权力,至少看完作品再讲话。而那些新书发布会、研讨会召开前也至少应该留出让文艺批评家看完作品的时间。文艺批评家的劳动应当获得相应收入,除此之外,应尽量拉开文艺批评和经济利益之间的关系。
星期天夜光杯:我们应如何看待文艺批评的价值?
汪涌豪:文艺批评家是独立的,不仰攀,不俯视,要说真话,要有别林斯基所说的对某种永恒的不可动摇的信仰。文艺批评不是追随文学作品发表言论,不是依附作品生存,而是依附于对文学的信仰,文艺批评是引领性的,是能够团结作家的。
陈歆耕:健康独立的文艺批评生态需要正常心态
星期天夜光杯:2011年《文学报》推出了“新批评”专刊,“新批评”成立之后,不乏锐利之音,“新批评”选取和刊发稿件的标准是怎样设立的?
陈歆耕:“新批评”是2011年6月2日创刊,推出后给文坛带来很大的震动。过去很少有报纸用那么大的篇幅专门来做文艺批评。而且“新批评”推出时的姿态是“好话全不讲”,这也让许多人感到不适应。“新批评”对稿件内容的选取标准,在它诞生前发布的《征稿启事》中就反复申明了:倡导真实、真诚和自由、锐利的诚意批评,反对谩骂式的人身攻击;倡导“靶标”精准、精到的及物批评,反对不及物的泛泛而论;倡导轻松、幽默、透彻的个性批评,反对故作高深、艰涩难懂的“学院体”。
星期天夜光杯:在“新批评”推出之后,您有没有感受到过压力?当下文艺批评的生态如何?
陈歆耕:压力主要来自于人情。有人在作品被批评后,声称要去某某部门告状,也有人扬言要打官司的。事实上,中国并不缺少文艺评论。缺少的是真正敢讲真话的、纯粹的文艺批评。在我看来,当下文艺批评的“症结”有三:一是“胡吹乱捧”,受人情面子、“红包”等因素影响,只说好话,不说问题,“老好人”的身影频频出现在各类作品研讨会上;二是抽象否定、具体肯定成为很多批评家的批评策略,他们在谈宏观文学现状时,对普遍存在的问题义愤填膺,而一谈到具体作品,尤其是名家新作,则完全转换成另一套话语,几乎全是溢美之词;三是大量毫无章法,只从个人好恶出发,缺少专业分析的跟帖式“草根评论”充斥网络。这些“症结”极大地影响了文艺批评的公信力。
星期天夜光杯:健康的文艺批评生态,最需要的是什么?
陈歆耕:我想,主要是大家要有一个比较平和正常的心态。文艺批评家可以独立的发声音,不为人情、利益等因素干扰。作家要适应作品被大家评论探讨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