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批评,可以被理解为一个偏正词组。中心词是“批评”,前缀“文艺”则限定了批评的范畴。一个人,如何面对“文艺批评”的本质,其实是一个人如何面对批评——这关乎人生态度、修养、境界,甚或人品。
这是从小就应该被端正好的态度:理性面对批评与被批评。这似乎有些“反天性”——爱听好话是人之常情。可是,注意,“爱听好话”是“感性”的“常情”,而面对批评与被批评,需要冷静、理性思考和辨析。因而,在孩童随性成长的初期,面对批评的本能哭闹,尚且能被大人理解;那么,成人之后,面对批评依然产生本能折腾,就属于心胸狭隘、缺修养、少境界了。
批评者与被批评者,双方如果想认真摆事实、讲道理,那就应该首先撇清感性的泡沫。五色令人目盲。私欲令人失控。成年人如果还陷入孩童般一语不合就抓狂的状态——那是“退行”吧?退行的意思是,当成年人感觉受挫时,放弃成熟的对应方式,以原始、幼稚的方法来应付当下情景。
文艺批评的笔杆沉甸甸,不过,沉甸甸的应该是文艺批评的责任,而不是文艺批评家的心理包袱。就作品论作品,就艺术论艺术。“文艺批评”更应该对批评者和被批评者的人品,提出高要求。因为文艺作品是精神领域的创造。品格低下的人,创造出的文艺作品,一定不会具有高尚的品格力量。如果得不到正义的批评、得不到有效的抑制,这类作品就可能是精神毒品。品格高尚的人,创造出的文艺作品,一定具有高尚的品格力量。对这样的人和作品,我们都要不遗余力得让其发扬光大。
一个人心理不成熟、品格不高尚,尚且无碍大局;倘若一群人都丧失对基本操守的把持,那是非常可怕的。文艺批评是从作品本身、从艺术出发,大家热盼的是健康独立的批评生态,需要的是纯正的道德风气、文学风骨和民族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