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1:金色池塘
     
本版列表新闻
     
2016年07月17日 星期日 放大 缩小 默认   
匡调元为中医药学奋斗了60年
殷为中
  文/殷为中

  2016年5月3日上午,笔者驱车去无锡寻访蛰居太湖之滨的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匡调元。除了吃饭,交谈持续进行了7个小时。

  1997年,匡老66岁退休。匡老成名较早,迄今共有学术著作300万字。最近两年,他在无锡郊区隐居不出,潜心重读《黄帝内经》,从中悟到了“神本论”才是《内经》的核心思想。

  从古到今,公认中医学史上已有伤寒派等七大学派,匡老几十年之用心创造的“人体体质学”实为第八个学派。如今,他根据对《黄帝内经》最新的研究成果,即将推出一本《太易心神学》,这是从本来就存在的一个理论的角度,诠释了中医学,并提出了崭新的观点。

  一根针,一把草,很神奇

  1951年,匡调元考上了上海医学院。匡老毕业后选择的专业是西医病理解剖学,就是按人身上组织结构的形态变化诊断疾病的专业。1959年,毛主席提出了西医要学中医,1960年,他在重庆医学院图书馆看到了南京中医学院编著的《中医学概论》,里面有中医病因病机学。他看了很高兴,原来中医也有病理学!自此,他从头到尾自学了《中医学概论》及中医学院通用的第二版教材。

  当时,匡调元经常下乡巡回医疗,亲眼看到,一根针,一把草,作用神奇,威力无穷。1967年,他被派去搞“523”战备科研他率领了一个四川小分队,一直在农村走,寻找中草药制作“驱避剂”,如何要让解放军站岗4小时一班,不让蚊子叮咬!

  1972年,匡调元回到了医学院,虽有满腹中医药学经纶,但不会看病,这可怎么办?于是正式提出要求到中医学院去进修。幸运的他走上了拜师学艺之路,跟重庆市六位名老中医学了一年。他一周六天住在医院,只有星期日才回到家中松口气。一年后,他回到西医学院,坚持每周五上午半天中医门诊,把学到的中医全都用上了。  

  几本书,一体系,创学派

  对匡调元来说,1980年前后是他学术生涯和从医经历的关键之时。当年,匡调元出版了《中医病理研究》一书,成为名噪一时的中西医结合的代表作。其间,《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基础理论分卷》中的中医病因病机部分也由匡老协助任应秋教授编辑,不少内容还是由匡老执笔的。

  1977年,匡老正式提出了“人体新系设想”,这是中西医如何结合的理论根据。1981年钱学森来信支持他:“你的人体新系设想,我很赞成。”对“人体体质学”,全国名老中医邓铁涛评论:“是派生的新学说,积十多年之探索已初具规模。”对由匡主编的十卷《中医病理研究丛书》,沪上中医名家裘沛然则赞誉道:“自隋朝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后,又一中医病理学巨著。”

  此前,1977年毛主席的保健医生岳美中派一助手过来,听了匡调元主讲的八节讲座,其中有“体质病理学研究”一章。中医体质病理研究,先后在301医院、协和医院开讲,结果下面轰动起来了。后来,天津市卫生局也请他去, 安排了1000余人听讲。因此,在1979年召开的全国中医工作会议上岳美中说道:“据我所知,在全国西医学中医的人中,有五个人学得比较好的。其中有陆广莘匡调元。”这是事后全国中医名家陆广莘告诉他的。

  四川省委在1980年把匡老调到成都中医学院。可是,在为“人体体质学”申请自然科学基金时,第一关在基础部就没有获得通过,中医专家认为:中医只有体质,没有体质病理学;而西医专家则说:西方体质学说早已过时了,现在讲的是基因。受挫后,年过半百的匡调元准备出国。

  在美国Wake Forest 大学Bowman Gray医学院,匡调元和两位美国博士协作,研究了白种人和黑种人的体质类型。其中一位是儿科医生,一位是美国研究舌头的组织学专家。经过三人协作组的验证:无论黑人、白人、黄种人等,都是六种体质类型:一种是正常质,五种是病理体质,这些都符合匡老提出的辨质标准。

  幸调动, 建平台,向世界

  匡老的治学之路,曲折而幸运。

  他曾两次有机会调往北京中医研究院,直到1986年卫生部副部长胡熙明亲自对四川省副省长做了工作,又经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两位领导同意, 1988年8月1日,57岁的匡老终于来到上海,埋头和全院18位专家协作进行了动物实验,证明了各型病理体质在机能、结构、代谢上的特异性。

  2001年,匡老出版了《体质病理学和体质食疗学实验研究》一书。这就将历来只有 “一个老头、三个指头”创新学派的传统,建立在现代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由此,人类六种体质类型的动物实验在上海中医药大学做了出来。于是,荷兰、韩国、美国、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纷纷请他去讲学,日本把他的第一版《中医病理研究》也翻译了过去。自1993年起,匡老又开始在龙华医院看专家门诊。他的理论多来自亲身的临床实践和实验观察。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评论/专栏
   第A04版:2016年夏令热线特别报道
   第A05版:上海新闻
   第A06版:广告
   第A07版:社会新闻
   第A08版:文体汇
   第A09版:文体汇/跨界
   第A10版:聚焦/文体汇
   第A11版:文体汇/动态
   第A12版:中国新闻
   第A13版:国际新闻
   第A14版:新视界
   第A15版:新视界
   第A16版:目击
   第B01版:星期天夜光杯
   第B02版:读书/星期天夜光杯
   第B03版:星期天夜光杯/夜光杯
   第B04版:夜光杯/星期天夜光杯
   第B05版:星期天夜光杯/阅读·连载
   第B06版:都市专栏/星期天夜光杯
   第B07版:星期天夜光杯/新智
   第B08版:译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B09版:星期天夜光杯/市井故事
   第B10版:纪实/星期天夜光杯
   第B11版:星期天夜光杯/上海闲话
   第B12版:快乐作文/星期天夜光杯
   第C01版:金色池塘
   第C02版:晚晴风景/金色池塘
   第C03版:金色池塘/长命百岁
   第C04版:银发社区/金色池塘
二维码
匡调元为中医药学奋斗了60年
“中病”需要“中医”
不知老之将至
新民晚报金色池塘C01匡调元为中医药学奋斗了60年 2016-07-17 2 2016年07月17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