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一晚上,我沿着长乐路由东向西,经过了如今的迪生,当年这一幢楼是锦江饭店国宾馆友谊车队的停车楼。再往西,快到长乐路陕西南路的路口,突然有迷路的感觉,右手边非常不自然地开朗了,原来的三角花园没了,看到的是炫目的建筑霓虹。或许三角花园还将重建?但是我经过的那个夜里,黑漆漆的三角花园看不到了。
我顺道向北,在陕西北路威海路口,见到了三角花园,像“豆腐干”一般的大小,紧贴在街角一侧,黑漆漆的自然。
上海有不少三角花园,紧贴在十字路口的街角,在江西中路汉口路九江路一带,都有三角花园依旧默默无闻地存在着。
还有一类三角花园,并不是贴在路边,而是三岔路或者多岔路的中央,理论上应该叫做街心花园,但是上海人习惯称它三角花园,似乎三角花园感觉上更加温馨更加玲珑。如岳阳路汾阳路上的三角花园有普希金头像,淮海中路复兴西路三角花园有聂耳雕像;东湖路连接富民路的多岔路口三角花园有田汉雕像。这些街心三角花园有一个相似的特点,每一条贯穿的马路都不宽,车也不算很多,人更是疏朗。与如今多岔路口的中心环岛相比,显然,三角花园多了些人文暖色调。
现在上海的公共绿地很多,比起当下上万平方米的公共绿地,三角花园倒是多了一点私人的感情。三角花园像是这座城市的点缀,非常柔和,非常有分寸,甚至看不出它在点缀。
这一类三角花园,绝非是旅游的热地,甚至也不是上海本地市民流连忘返的地方,可能是在汽车慢悠悠地经过时,看到了它的今天,想到了它的过往,汽车开过去了,思念也过去了。
很久不在意三角花园了,所以某一天的不经意的在意会唤起很多记忆。
那些街角的三角花园,只是因地制宜的一个绿化角落,会有一两条小径穿插而过,小径边有长条的木凳,给附近的路人歇脚,凳面上,早上有露水,秋天有枯叶。三角花园从来没有名贵的花木,最普遍是周边一排膝盖高的冬青树,这冬青树似乎是为三角花园而生,不开花不结果,不长个子,名字叫做冬青树,那就是冬天树叶也不枯黄;有杂草,却不是人工草坪,主心骨的树木,或者是棕榈或者是夹竹桃。包括几个街心三角花园,功能和街边三角花园基本相同。1970年代,一大批50后、60后进入恋爱年纪,社会鲜有谈情说爱的场所,于是和外滩的防汛堤坝升格为情人墙同样的道理,三角花园的长凳上满是依偎的情侣。顺便说一句,三角花园和外滩一样,也不收门票。
弄堂口若有一个三角花园,孩子们便有了天然的嬉戏之地,老人坐在长凳上聊聊天,好像这三角花园是自己家里的一般。
三角花园不是景观,只是一小片绿化地,它更多的是马路边的一个元素——所谓元素,它不见得是引人瞩目的,却也是必须具备的,它是城市的细节。如同是家里阳台上一盆不名贵不炫目的植物,很少将视线慷慨地留给它,倒是哪一天这一小盆植物不在了,一下子便感觉到了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