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改变“单一性”
程海宝专攻《大跳板》,已经有很长时间了。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金狮奖”第二届全国杂技比赛,十多年来,他从未停止过训练。在接受安徽电视台“天下安徽人”节目组采访时,与节目主持人有过这样一段对话(原话。刮号中的文字系本书作者所加):
程海宝:那时候练跳板是蛮苦的。因为,在接人的时候,有时耳朵要裂掉。(上面的演员)腿下来,打到耳朵,耳朵就要裂掉。有时候,肩像少将一样(佩戴肩章),都是黑的。这样接人,他的腿岔开了,就踩到肩,(偏一点)就是脑袋。噼啪下来,所以跳板是很苦的。
主持人(旁白):《大跳板》是一项传统的杂技节目,以翻腾和对接的技巧为主,传统的《大跳板》,一般只垒到三四个人,翻腾也基本以360度转体为主。当时练《大跳板》时,程海宝定位于队形的第二层(二节人),每天周而复始的动作,让程海宝感到了枯燥,他考虑能否在动作与技巧上来个变化。
程海宝:杂技要在技巧上有含金量。那时候就觉得要技巧高,比赛,你技巧高才会拿奖。你技巧不高谁承认你?所以那时候(拿奖)的概念一直遗(保)留到现在。
主持人(旁白):于是,他和同伴们商量,打算对传统套路进行突破。
程海宝:不过,人垒落到最高“五节人”,五个人垒落,不戴保险,然后跟头要“直体翻三周”,要接住。
主持人(旁白):连着五个人通过跳板,垒加到一个人的身上,还要做“直体翻三周”的动作。这个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那可是相当的难啊。那么程海宝他们能够顺利地完成动作吗?传统的表现艺术《大跳板》能够在他们的手上发扬光大吗?他被杂技同仁称为狂人,背后有多少伤痛和失败,传统杂技被他发扬光大,其中又有多少艰辛和付出?这其中又有着怎样的故事?
《大跳板》训练之苦,无须多说。倒是程海宝所说的“技巧上有含金量”,引起了众多杂技迷的浓厚兴趣。还有,电视节目主持人所说的艰辛和付出的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这倒是一个悬念。
长期的训练和演出,使程海宝发现,传统杂技,即便如《大跳板》这样的节目,动作、技巧几十年不变,要不要改变节目的“单一性”?他和节目组反复论证,认为完全可以改进创新。这个过程是渐进的,先是探索将三四和人的叠加转变为五个人叠加,接着又将翻转的“度数”改进为720度,这些改进看似不大,训练和演出可就大大增加难度了。为了完成五个人叠加的720度直体空翻,程海宝和同伴们开始了拼命练习,原来设想得好好的动作,训练时竟然会接二连三地出现了失败。
程海宝告诉记者:“我们有个同事,头都被砸得发紫。上面人的腿劈下来,他要接住,但劈头劈脑的,每天要接几十次、几百次,脑袋震得很痛的。”
记者问:“危险和困难会随时出现吗?”程海宝是怎样回答的?他说:“(上面演员)翻跟头,有时候接住了(他的)腿,有时候过了,屁股就砸到我的脑袋(上)。砸到脑袋就昏过去了。所以,我的颈椎病就是那样(被)砸出来的。我们叫它(是在)剃头。(底座子肩上)压要压10个人,第五个人上去(后),(再)一个人一个人(上去),如果到了第五个人以后,第六个(人)感觉(自己)在往下移。第六个、第七个、第八个、第九个、第十个(人)上去,我觉得一天下来,人好像都要矮一点了。练《大跳板》,集体主义思想是很强的,现在练功都戴保险,(那时)不戴保险,靠人保(护)。五层楼、三层楼掉下来,要靠大家把他笼住,所以要靠集体主义。”
失败和伤痛,时不时出现,程海宝和同伴们坚持不懈,经过千百次练习,终于练成了《大跳板》的改进版,接连创造了“双人双翻落四节人”“720度转体落四节人”“单人底座五节人”“空翻两周落五节人”“空翻四周坐高椅”“双跳板”,他们的演出,可谓气势磅礴,给观众制造了一次又一次感官上的刺激和心灵上的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