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一连串的高温刷新了上海的气象纪录。窝在家里孵空调,吃冰西瓜,依然难消暑气。即便是到了傍晚,太阳下山,走在街道上仍是仿佛走在蒸笼里一般让人气闷。
儿时记忆里上海的夏天不是这样的。
没有空调的年代,夏日晚饭后的时光,是居民小区里的“社交时间”。彼时,由于福利分房的政策,一个新村里居住的居民往往是一个单位或者兄弟单位的同事,只要不下雨,吃过晚饭,洗完澡,便是人们拿着扇子、提着小板凳或者躺椅出来乘凉聊天的时间。
那时节,电视机是稀罕物。偏偏我所居住的新村里有一户人家有电视机,还在夏日夜里搬到户外的空地上来,每每吸引不少人端着小凳子,簇拥在电视机前,久久不肯离去。电视机是黑白的,频道也就那么三两个,节目算不上丰富精彩,却是人们夜间最时髦的娱乐休闲方式。它是对资讯和内容的一个全新的呈现,即使一板一眼的新闻节目,都可以让人津津有味地聊上半天。一些半熟不熟的人,一不小心就聊出了志趣相投的感觉。直到在电视荧屏上出现那个地球图案,人们才三三两两地散去,这个过程亦会持续不短的时间。被主人大方地拿到户外的电视机,俨然成为了晴朗的夏夜里,社区居民的社交中心。
那之后的几年里,电视机逐渐进入了上海家庭中。夏日的夜晚,不会再有很多人在露天簇拥着一台电视机,不舍得离去。但电视机依然是夏夜消暑的社交中心。那时,除了电视机,上海人的家庭中还有了录像机(有不少是托亲友从国外买回来的),租借录像带到家里看成为了新的时髦。
那一年暑假,因为我的期末考试成绩特别好,得到了爸爸的奖励——允许我每天晚上看两盒《射雕英雄传》录像带。一整个暑假里,爸爸每天借来两盒录像带,差不多有将近三个小时的时间,我可以在电视机前看这部经典港剧,那大约是我接触金庸作品的最初的方式。邻居的小伙伴和爸爸单位的年轻同事也时常过来一起看录像。那个初识金庸的夏天,不知空调为何物的我们,吃着西瓜聊着天,任凭凉爽的穿堂风吹走暑气,满足而快乐,一年里最热的那些日子似乎并不难熬。
电视机被闲置、移动互联网勾连起人与人的这几年里,夏天似乎变得越来越闷热,我所居住的社区,有着几万人,可是,在晚饭后出来散步乘凉的却寥寥无几。比起和邻居聊家常,大家更愿意紧闭门窗开着空调抱着手机刷朋友圈。空调打到了20°C,闷热的暑气却依然难消。
十日谈
消暑图
明日请看一篇《字里行间享“风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