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空间生态空间
互联互通
去年,家住东川路金榜人家小区的吴慧萍,惊喜地发现5号线轻轨下的绿道一路延伸到了家门口。出小区走5分钟,就能一头“扎”进天然氧吧中。“以前晚上我会在小区里兜圈子,但总觉得不畅快。去马路上走又都是废气。以后来这里就行了,我妈也可以约上老姐妹来打太极拳。”她说。
而本市首条“社区绿道”东明路步道,也早已成了周围居民慢跑、快走的绝佳之地。绿道形成闭环,全长1300米、宽1.5米,铺着彩色沥青,绿化遮阴率大于90%,还种上了太阳花、杜鹃花、蝴蝶兰等。
绿道划着整齐的白线,跑步的人风般掠过。穿行其中,四季皆有景,冬之蜡梅、春之桃李、夏之荷莲、秋之甜桂随处可见……早在2015年,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就编制完成了《上海绿道专项规划(2040年)》,明确市级绿道“三环一带、三纵三横”,区级绿道“一区一环”,并要求各区都编制“绿道建设专项规划”。2016年,本市完成绿道223公里,相继建成宝山城市绿道示范段、闵行1号绿道、环徐家汇公园绿道、环世纪公园绿道、环大莲湖绿道、崇明揽海路绿道等。
今后,本市绿道还将以每年200公里的速度递增,预计到2020年底,全市绿道总长度将达到1000多公里。着力建设外环绿道、黄浦江滨江绿道、环崇明岛绿道18条重要“城市绿道”及公园绿地绿道,在打造城市慢行系统的同时,为市民提供更多“进得去、坐得住”的休闲空间,使生活空间和生态空间互联互通。
城市公园郊野公园
遍地开花
在上海人心里,老公园代表着旧时光和旧情怀。然而,老公园的设施陈旧、绿化单一成了“硬伤”。为此,本市开展“老公园改造”计划,2016年完成16座老公园的改造,“民生红包”惠及多个区。比如,改造后的三泉公园,不仅路更宽、水更清、活动场地增加,就连应急避灾的功能也一起规划好了。“社区公园就要为居民服务,要成为一座更适合老百姓跑跑步、赏赏花的公园。”区绿化管理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
除了“老公园改造”,据市绿化局数据统计,去年89座公园还实施了延长开放,城市公园增至217座。
除了家门口的公园,郊野大地的广阔空间,也被加以利用。2012年底,上海市委、市政府正式启动郊野公园规划选址工作,在全市规划了21座郊野公园,总用地面积约400平方公里。先期建设试点的7个郊野公园,规划总面积约130平方公里,包括浦江郊野公园、嘉北郊野公园、松南郊野公园、广富林郊野公园、长兴岛郊野公园、青西郊野公园、廊下郊野公园。目前,青西、廊下、长兴岛三个郊野公园已开园,分别以水上森林、万亩良田、梦幻花海为特色。今后,这些郊野公园将成为生态景观服务、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安全、防灾避险和休闲游憩的好去处。
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
争取达18%
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表示,截至2016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地面积达34257公顷(其中公园绿地面积18878公顷),人均公园绿地面积7.82平方米;林地面积约179万亩,森林覆盖率约达15.5%;湿地面积46.46万公顷(包括深水航道),建立了4个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湿地公园、2个野生动物禁猎区、4个国家森林公园、4个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及多块野生动物重要栖息地。全市林荫道达174条,启动大学路创智天地、嘉里中心绿化特色街区建设。
今后,上海还将挖掘宅前屋后零散空间,推动微小公园绿地建设,营造一批林荫道和特色“林荫片区”、绿化特色街区、绿化特色景观大道,实现出门步行10分钟即有公园绿地。争取到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18%,人均公园绿地净增1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0%,自然湿地保有率保持在32.28%以上。
本报记者 金旻矣 杨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