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4月以来,市人大新农村建设专项监督调研,持续进行中。申城新农村建设,一个必须在2020年前完成的任务,就是——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申城郊区,如何精准扶贫?头一样,看看“财神爷”都做了什么。
2014-2016年,市级财政安排的财政支农资金共计411.75亿元,同比增长15.4%,重点支持农民增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态发展与安全、农业科技进步,以及农村人均环境改善。
公共财政,有一块“蛋糕”切给农村综合帮扶。这块蛋糕又分了两份,一份“输血”,给经济相对薄弱的村级组织每村每年40万元运转经费补助,作用就在于,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推进村级组织建设,促进城乡基层公共服务均等化;还有一份“造血”,设立10亿元市级农村综合帮扶专项资金,扶持建设能够带来长期稳定收益的农村综合帮扶项目,加快构建“造血机制”,提高经济相对薄弱村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农户的生活水平。
“造血”的钱投下去了,效果怎么样?
来自市农委的信息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市提前完成本轮帮扶“造血”项目申报,5个受援区共申报21个项目,形成物业建筑面积约71万平方米,项目总投资33.8亿元,涉及市级专项资金9.96亿元,部分项目已经完工投入运营,开始产生效益。
这5个受援区,“造血”情形各有不同。
奉贤区,100个薄弱村整合成一个平台,组建“百村公司”,开始实施了一期、二期、三期3个项目,目前已全部开始招商招租,其中一期入住率已达93%。2014-2016年,“百村公司”3个项目分别为每村实现30万元、50万元和70万元分红。
金山区,8个镇级层面的帮扶项目打造起来,工业区、山阳镇、枫泾镇、朱泾镇和张堰镇的6个项目已开花结果,陆续有企业入驻,开始产生效益。2016年底,6个项目产生效益2543万元。
崇明区,6个帮扶项目分片建设,其中,农产品配送中心、富盛开发区、陈家镇裕鸿佳苑购置物业一期及二期等4个项目已投入使用,智慧岛数据产业园孵化器、工业园区2个新建项目正在建设。2016年底,全区有4个项目产生了2934万元收益,已拨付到薄弱村。
浦东新区,29个薄弱村整合成一个平台,购置惠南镇社区配套商业用房,开发浦东新区“民乐汇”商业中心。2016年底,浦东新区“民乐汇”实现105万元租金收益。
青浦区,以镇为单位建设项目,练塘镇、金泽镇、朱家角镇3个项目已经开始实施。其中,练塘镇项目开始运营并产生收益。
这些项目,无论如何因地制宜,共同的使命却是——提高郊区经济薄弱地区的“造血”内生动力,带来长期稳定收益,脱贫奔小康。毕竟,2020年,我国城乡居民收入要比2010年翻一番,实现这个目标,提高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正是关键和难点。
精准扶持,无论“输血”还是“造血”,少不了重点支持农民增收,通过各种直接和间接的方式提高农民收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解决农民的后顾之忧。
在申城,农民收入,可以有四个来源——转移性收入、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
这四种收入,如何提高?
一是,落实各项农民直接补贴,增加农民转移性收入。
二是,支持提高农业机械化、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水平,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增加农民经营性收入。
三是,支持开展各类农民培训,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的从业人员集体参加职保的渠道,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四是,通过奖励补助等形式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支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规范流转以及集体经济组织资产的股份制改造,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在增收之外,还需要优化农村社会保障,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兜底”。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申城在全国率先实现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并持续调整城乡低保标准;2016年,城乡低保标准从每人每月790元提高到880元;今年又从每人每月880元提高到970元。
保基本、兜底线,基础性民生保障的“低保线”,如何确定?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幅度、物价上涨水平、最低工资增长、资源性价格调整,以及财政收入的综合考量,就是权衡“低保线”的标尺。
这样的标尺,让“扶贫”精准,更让“脱贫”少了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