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见解”认为,闭角型青光眼是不同于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类疾病,两者有本质区别。其主要临床依据是,闭角型青光眼是可在早期被预防的一类原发性青光眼,而开角型青光眼目前没有预防措施。孙兴怀研究团队利用先进的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发现,早期急性闭角型青光眼发作,即使病情及时得到控制,常规眼底和视野等检查均正常,但视网膜的血流和血管密度已经降低,即此时已影响视神经代谢,不良影响逐步累积后将进一步造成视神经的损害,最终会导致失明。
眼耳鼻喉科医院的临床实践同样证实,房角关闭是闭角型青光眼的基本特征和特有的病理过程,如及时治疗打开房角就可在早期避免患者视神经受损,这也是闭角型青光眼的主要治疗策略。因此,将开角型青光眼的视盘和视野变化等视神经损害的标准用于闭角型青光眼的诊断和分类,会耽误闭角型青光眼的早期治疗。
本项研究还发现,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和疾病进展与个体的情绪波动密切相关,及时调整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心理状态、平衡交感和副交感的神经活动和研发针对闭角型青光眼的创新药物有助于改善闭角型青光眼的预后。这意味着如何进一步甄别出哪一类房角关闭患者或人群更能受益于预防性的干预措施,将尤为重要。
孙兴怀介绍说,有关青光眼的诊治,长期以来一直是欧美眼科界主导话语权,国际上目前流行的观点也是统一将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原则用于闭角型青光眼。青光眼是全球第一位的不可逆致盲眼病,主要分为开角型青光眼和闭角型青光眼。欧美国家主要是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而闭角型青光眼的易感人群主要是中国人和蒙古人,全世界大约48%的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在中国。闭角型青光眼的致盲率是开角型青光眼的3倍,足见其危害性。
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候任主委孙兴怀与戴毅主任医师、陈宇虹副主任医师等骨干一道完成的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防治相关成果,已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眼科领域最权威杂志《视网膜和眼科研究进展》上,引起国际眼科界高度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