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湾式扬招点几成摆设
由于马路随意扬招存在危险性较高等缺点,十多年前,有关部门就采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建设出租车候客点、扬招点。在这些地方,乘客按下扬招器按钮,扬招器上标有“TAXI”字样的“手”就会来回摆动,以此提醒过往出租车早作停车准备。
当时,中山东路、延安路、南京西路、北京西路、福州路、肇嘉浜路等中心城区都建有这样的候客点、扬招点,数量近千个。由于影响交通、位置“尴尬”等原因,2008年左右,有关方面又在拆除一部分设置不合理的候客点、扬招点时,将另一部分候客点、扬招点“改版”成港湾式扬招点。
连日来,记者在延安路(南北高架至陕西路段)、北京路(科技京城至陕西北路段)、肇嘉浜路(宛平南路至瑞金南路段)等路段走访时,都没有发现出租车候客点,原来设在广灵四路561弄中虹花园门口的港湾式候车点也不见踪影。
这些路段上,只有广灵四路上仍能随手扬招打到车,在其它几处路段,乘客即使向打出“待运”字样的空驶出租车扬招,出租车也往往要开到沿路大楼出入口处或是公交站点才停下来,一停下来,司机就会指着黄色道牙催促乘客:快点!快点!快点!
想快点上车需“抢逼围”
走访中,记者也发现,原来设在南京西路596号的扬招点“挪”到了698号门前,改成了港湾式候客点。虽然候客点有候车亭,候车亭里贴有《出租车扬招点候车须知》,港湾入口处也有头顶圆形“TAXI”牌的“出租车上客点”的方形标识,但是,候车亭内并没有候车乘客。见记者想候车,旁边商店里的人员马上劝止:出租车不进港,想打车就要到港湾外。如其所说,记者观察半小时,没有一辆“待运”空驶出租车进港,想打车的人都是在港外“拦截”。
在瑞金医院急诊室外面的港湾式候车点上,记者同样观察了半小时左右。那里虽然竖了两块“TAXI”标识牌,但候车点没有候车亭,一米多宽的人行道上几乎全是自行车,只有一名乘客通过手机反复向司机介绍具体方位后,才有一辆出租车姗姗而至。
“前面的乘客早把出租车‘截’走了,这里哪能打到车呀。”经乘客提醒,记者发现,一群群候车者都在前面100米左右的“上游”——那里是一个“临时下客区”,社会车辆与出租车夹杂在一起,往往前一批乘客还没有下车,后一批乘客就钻进了车,要想快点上车,需要“抢逼围”。
情况相对乐观一点的是外滩,不过,在外国游客随处可见的外滩,这里的指示牌有的就挂在电线杆上,且只有中文标识,每个点只能停两辆车,在社会车辆“鸠占鹊巢”的情况下,有的候车者只能摇头目送“待运”出租车空驶而过。
建议外修形象内增“智慧”
作为城市的“名片”之一,乘客打车的感受应该不只是舒适与否,还与打车难易程度、上车秩序好坏等方面有关,应该是一个系统性的CI品牌工程。
也许,有关部门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十多年前就试推扬招点,并在“改版”中一方面做“减法”,减去手形扬招器的同时,另一方面又做“加法”,增加可遮风挡雨、可以坐的候客亭与港湾式候车道。但是,有的候客点乏人问津与管理和引导还是有一定关系,各候车点标识不一致也不利于品牌的识别,缺乏英文的标识更不利于外国友人打车。
本报记者 罗水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