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航班延误
旅客反应大不同
市民石先生前几天和家人一起,打算坐晚上7时30分的飞机从上海虹桥机场飞往西安。他们在64号登机口候机时,石先生通过“航旅纵横”APP查到前续航班已准点到达,他心里有底了。但左等右等,就是没有登机广播,到64号登机口一问,登机口已“悄无声息”地换到了52号。东航地服人员表示:“变更登机口的信息,我们已经通知机场,机场不广播,我们也没办法。延误的航班太多了,登机口的小黑板写不下了,你们去看大屏幕吧。”
一家人提着大包小包赶往52号登机口。旁边51号登机口恰巧是东航8时30分同样飞往西安的另一个航班,眼看着时刻晚一个小时的这个航班都登机了,石先生他们还是不能登机,同行的100多名旅客辗转在51、52、53三个登机口,询问“为什么人家晚一个小时都登机了,我们却还在延误”,一名地服人员“随口”说道:“他们的飞机先到的,你们的飞机晚到了。”正是这句话“惹毛”了100多名旅客,争吵声不断,很多旅客举着手机说:“现在信息都可以查到,还把我们当傻子蒙、当小孩子骗啊?”
石先生对记者表示:“航班延误很正常,不正常的是后续服务跟不上,尤其不该敷衍或欺骗旅客。我前几天也是东航的航班从上海飞厦门,当时一到机场就由东航的工作人员通知,因飞机调配原因,航班要延误了,临近中午还发了盒饭,虽然最后延误了近3个小时,但因为信息透明、服务跟上,没有一个旅客吵闹。”
旅客“掌握”信息
别让好事变坏事
航班延误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不可抗力造成的,比如航路管制、天气原因等,有的则属于航空公司的原因,比如飞机调配、机组配备等。前些年由于信息不对称,旅客是无法第一时间直接获取航班延误原因信息的,只能“仰仗”航空公司告知。
但现在智能手机非常普及,航空公司官方APP及第三方航旅信息APP将航班信息直接“送”到了旅客手机上。比如,东航的“东方航班”APP,只要输入航班号,前续航班是从哪到哪、是否准点到达,飞机实际何时起飞、到达等信息一目了然。再比如,飞常准、航旅纵横、航班管家等第三方航旅信息APP,不仅可以查询所有航空公司的航班信息,具体到某个航班,还能查询到起飞、降落机场的实时天气情况、能见度、机场繁忙度等信息,甚至能查到延误因素、航班排队等情况。
技术的发展、信息的透明,本质上对于旅客和航空公司来说都是好事,旅客心里有数了,航空公司也减少了人工答疑、解释的工作量。但如果航空公司工作人员在延误后“乱找原因”,或为了逃避赔偿硬把A原因说成B原因,就极易引发不必要的纠纷,因为很多时候旅客争吵,不是因为延误本身,而是“航空公司态度不好”。
对于旅客来说,也不能一味地强调自己“掌握”的信息,因为航班延误的原因非常复杂。有的旅客拿着手机说:“你看,出发、到达机场都是大晴天,扯什么天气原因?”事实上,除了雷雨、起雾等天气原因,有些时候刮风也会导致航班的延误,飞机起降对风向风速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民航局近日召开雷雨季节航班运行保障工作视频会议,要求各民航保障部门各司其职:航空公司要切实承担起航班正常主体职责,关注旅客服务;机场要加强保障能力,推进协同放行,维护运行秩序;空管部门要切实承担起航班正常保障责任。 本报记者 金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