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滨江在建项目超过200万平方米,项目工地数8个,外来建设者6000多人。外来建设者集聚形成了特殊“社区”,面临生活不便、管理不顺等问题。为了不让其成为社会治理的“盲点”,徐汇区整合资源,加强管理和服务,让他们融入上海,提升文明素质。徐汇区深化区域化党建,以党建带群建促社建,去年7月设立徐汇滨江建设者之家,探索成规模开发建设区域形成共建共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的经验。
“工地开到哪里,建设者之家建到哪里,党建工作就做到哪里”的建设者之家由区工青妇、属地龙华街道负责日常运营管理,共同打造这个特殊“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公推直选产生建设者之家党支部,由原龙华街道居民区书记任支部书记,参建单位党员作为支部兼职委员,同时成立“西岸龙之队”自治团队,发挥建设者中流动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动建设者参与志愿行动和站点运营,引导自主管理和自我服务。
这个大家庭到底有哪些需求?项目启动之初先是三个月调研,使站点功能“接地气”,服务项目“对胃口”。针对普遍反映的购物难、求医问药难、业余生活单调等,站点设立了便民超市、公共会客厅、法律服务站、卫生服务站等。由于免去租金和水电费,便民超市商品价格比市场同类商品便宜不少。卫生服务站由全科护士坐班,并引入区中心医院“云医院”服务,凭处方就近到社区卫生中心配药。工作时间也紧跟工程建设规律和建设者生物钟,实行7×12小时错时工作制。越来越多的建设者愿意到“家”里坐坐,和工友们聊家常。他们说,滨江的工地是见过的最好的工地,因为在这里找到了“他乡是故乡”的归属感。
本报记者 袁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