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有一句经常挂在嘴边的话,叫作“人算不如天算”。此话套在当年年轻的周艺凯身上,一点不差。
上海解放初,正在读高一的周艺凯,实在喜欢滑稽艺术,就瞒着父母,弃学从艺,拜师滑稽界前辈裴凯尔,艺名小凯尔,投身于正在大新游乐场驻场的“雪飞通俗话剧团”当学员。
当时,所有的“通俗话剧”(后称“方言话剧”)与“滑稽”剧团演的都是“幕表戏”(没有剧本,只有大纲,略载情节概要,唱词念白均由演员即兴发挥),“雪飞”也不例外。每天演出日夜2场,每场演出4个小时,其中大戏演3个小时,小戏演1个小时。日夜场大戏剧目不一样,每隔五天更换剧目,小戏不定期更换剧目,全年无休,要演144个大戏和几十个小戏。
之后,周艺凯参加过许多专跑小码头的滑稽剧团,三五天换个码头,靠的也是“幕表戏”。演了几年“幕表戏”,演过的剧目多达几百个,这一段经历,对他以后无论舞台表演、剧本创作还是现场导演,得益匪浅。
1958年,主管部门对演出团体进行整顿,周艺凯所在的先施游乐场内的所有剧团全部解散,分别流向工商企业工作。周艺凯没有灰心,一直等待着可以重新上台的那一天。
朋友把他介绍到了名家林立的大公滑稽剧团(现人民滑稽剧团)。考剧团,不是考大学,要考语数外,但考表演是免不了的。那时候,大公滑稽剧团的《苏州两公差》正在热演。剧中扮演“值班差人”的筱声咪突然生病,团里就让周艺凯临时看三天戏,直接顶戏。
周艺凯久经沙场,上台演戏当然不在话下。谁知“天有不测风云”,那次演出发生的事故,却让周艺凯异军突起,征服了前辈名家。
戏的情节是这样的:周艺凯扮演的值班差人,理应看着衙门面前的堂鼓,不让老百姓击鼓,可他偏偏在值班时打瞌睡了。而笑嘻嘻扮演的李达,就乘值班公差瞌睡之际击鼓成功。演出中,李达蹑手蹑脚上场,来到堂鼓下,准备击鼓。谁知本来应该放在鼓架上的鼓槌,道具师傅失误了,并没有放。这一个意外,让擅长“活口”表演的滑稽名家笑嘻嘻急出一身冷汗。怎么办?他背对观众,低声对周艺凯说:鼓槌没有了!周艺凯一听,也是一惊,但他没有惊慌失措,因为他长期在小型剧团,对于道具的摆放十分清楚,他知道,一般来说,这样的鼓槌,道具师傅会把它放在老爷案桌上摆放签子的签筒里面的。所以,他眼光往台中老爷的案桌上看过去,果然,鼓槌在签筒中。于是,他灵机一动,临时的台词脱口而出:“嗨嗨,阿拉老鬼(念居),早就知道你们这种人会来击鼓,你们以为我睡着了?我早就把鼓槌藏好了,不给你们敲。看到没?在老爷的签筒中好好地躺着呢!”笑嘻嘻也不愧为表演高手,周艺凯的“围”解得好,笑嘻嘻的“翎子”接得也很妙,他抢上一步,从签筒中抽出鼓槌,“咚咚咚”击鼓,保证了戏顺利往下演。
台上的人捏了一把汗,台后的人放下了悬着的心,台下的人津津有味看入了迷,根本没有发现台上居然经历了这么一次“危机”。
周艺凯临危不惧,面对突发情况,不但没有晕场,反而巧妙救场,引起了全团的轰动。
后来,剧团又先后两次让周艺凯临时顶戏,考核他的能力,最终让他如愿以偿,进入大公滑稽剧团。以至于老演员叶一青面对第一天进团的周艺凯打趣地说,周艺凯啊,你知道吗,要想进“大公”,真比登天还要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