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路调整“众口难调”
申城公交线网优化涉及广大市民和乘客的日常出行,也是交通“补短板”、聚焦难点瓶颈,深入推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上海地面公交线网每年优化调整百余条次,但由于缺少相应标准,社会认可程度较低,一条线路的调整、延伸或是撤销往往“众口难调”:一些得到便利的市民点赞支持,而部分出行习惯受到影响的乘客却吐槽反对,管理部门和公交运营企业有时也显得“举棋不定”,尤其是线路的撤销实施起来阻力较大。
截至2015年底,全市共有公共汽(电)车运营线路1429条,其中“最后一公里”线路达189条,公共汽(电)车在城市客运服务中发挥了基础性作用,逐渐形成网络。但在人口规模增长和出行总量增长的背景下,随着轨道交通新线的建成投运,公共(汽)电车客运量呈下降趋势,吸引力提升日益困难,难以满足市民多样化、高品质的出行需求。
公交线网动态优化
虽然公交线网持续动态优化,“最后一公里”线路与轨道交通衔接大幅改善,但总体来看,公交线网功能布局结构仍不完善,尚未形成以骨干线、区域线、驳运线为特征的三级公交网络,尤其是骨干公交线网不清晰、轨道公交接驳效率不高,主要表现在:中心城一些主要公交客运走廊上,普通公交线路较多,复线程度较高,运能和运行速度无法有效提升;在内外环间轨道交通尚未覆盖的区域,缺少骨干地面公交线路联系;郊区新城内部依托单一的公共汽(电)车服务,服务水平和吸引力不高,缺乏骨干公交服务支撑,联系中心城线路以站站停的普线为主,大站快线较少;外环周边地区,轨道公交驳运线路服务覆盖性不够,导致轨道交通辐射范围有限。
此外,公交线路优化调整机制仍不健全,虽然形成了年度两次线网优化调整的工作机制和冷僻线路评估办法,但事前事后评估机制尚未覆盖所有公交线路的优化调整,导致公交线路优化调整计划往往受公众投诉意见影响推进阻力较大。为使今后线网优化工作有标准可循、有规范可依,建立一套为市民、政府、企业共同认可的线网优化标准势在必行。
打造一体化综合体系
市交通委表示,本市公共交通体系以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公共汽(电)车为基础、水上轮渡为补充、慢行交通为延伸,通过综合交通枢纽紧密衔接,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便捷高效、低碳智能的城乡一体化公共交通综合体系”为目标,其中,公共汽(电)车客运线路由骨干线、区域线、驳运线三级线网构成,形成功能明确、层次清晰、相互协调、分担均衡的线网结构。公交线网优化将遵循出行便捷原则、区域差别原则、功能分级原则和集约高效原则,更好地推进公交和轨道交通网络的相互衔接、有效融合,为乘客提供安全可靠、经济适用、便捷高效的客运服务。 本报记者 张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