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5:夜光杯
     
本版列表新闻
     
2012年06月13日 星期三 放大 缩小 默认   
老上海的电影业
朱争平
  朱争平

  老上海的电影业是中国近代民族电影发展史的一个缩影。重温这段坎坷辉煌、群星璀璨的历史,对发展新世纪我国电影事业有着重要意义。

  191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片《难夫难妻》在上海问世。由此,改写了自19世纪末电影进入中国后上海虽有影业但都是外国人所为的历史。上世纪20年代,明星公司等一批电影公司纷纷在上海成立,掀开了中国电影发展史的重要一页。30年代,上海影业步入黄金时代,被誉为“东方好莱坞”。中国“左联”在上海成立后,党领导的进步文化人进军电影阵地。第一部左翼影片《狂流》和《渔光曲》、《十字街头》、《马路天使》等一批爱国进步电影的诞生,使得电影不再沉湎于家庭伦理、儿女私情、滑稽打闹,而是直面阶级矛盾,关注民族生存。孤岛时期及上海沦陷后,爱国影人顶住重重压力,拍摄出了《木兰从军》等一批具有民族气节的影片。抗战胜利后,上海影业同国民党反动派的文化施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拍摄了《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具有巨大社会反响的进步影片。《乌鸦与麻雀》是上海解放前拍摄的最后一部影片,成为迎接新曙光的最佳电影。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影业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曲折发展,生产出了一批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优秀影片。

  老上海电影公司林立,鼎盛时多达140多家。上世纪20、30年代,明星、联华、天一三家公司最负盛名。由张石川、郑正秋、周剑云等人组建的明星公司坚持“教化社会”的宗旨以及电影与民族文化传统结合的艺术主张,公司成立15年间共拍摄影片200余部。由黎民伟、罗明佑、吴性裁、但杜宇联合组建的联华影业公司,以“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为口号,将影片内容从家庭伦理转向社会问题,拍摄出了一批优秀影片。由邵醉翁兄弟创办的天一公司拍摄的《电影女明星》,成为中国第一部发行海外的影片。老上海有影响的电影公司还有长城、神州、新华、国泰、昆仑、文华、艺华等,它们为中国民族电影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老上海影业刷新了中国电影多个零的纪录。中国第一部有声片《歌女红牡丹》、第一部武侠片《女侠李飞飞》、第一部反帝片《黑籍冤魂》、第一部体育片《二对一》、第一部彩色戏曲片《生死恨》、第一部动画片《大闹画室》等都诞生在上海。

  老上海影坛造就了一批著名电影编导。郑正秋是中国第一代电影编导的杰出代表。他与张石川合作拍摄的《难夫难妻》,为中国电影奠定了现实主义基础。应云卫导演的《桃李劫》是中国第一部真正的有声电影,影片插曲《毕业歌》极大地鼓舞了当时的热血青年。田汉、夏衍、许幸之编导的《风云儿女》激发了救亡图存的民族精神,影片插曲《义勇军进行曲》建国后成为国歌。洪琛、蔡楚生、史东山、阳翰笙、郑君里、孟君谋、卜万苍、孙瑜、汤晓丹、沈西苓、袁牧之、沈浮、费穆、司徒慧敏、于伶、吴永刚、陈鲤庭等都是应该重重书上一笔的电影艺术大师。

  老上海影坛星光灿烂。明星公司“四大女明星”王汉伦、杨耐梅、宣景琳、张织云,“电影皇帝”金焰、“电影皇后”胡蝶、一代影星阮玲玉、歌影双星周璇,以及赵丹、石挥、舒适、金山、陈玉梅、邬丽珠、殷明珠、王人美、舒绣文、吴茵、白杨、张瑞芳、上官云珠、黄宗英、秦怡、王丹凤……犹如一颗颗闪亮的明珠,永远镶嵌在银幕上。

  如今,中国进入盛世,电影业却遇到了市场经济和新兴媒体的挑战。振兴影业,需要弘扬老上海影人忠诚影业、不甘人后、勇于担当、敢于创新的革命精神和艺术勇气。只要我们殚精竭虑,再铸上海影业的辉煌应是可期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A01版:一版要闻
   第A02版:要闻
   第A03版:要闻
   第A04版:评论
   第A05版:综合新闻
   第A06版:民生新闻
   第A07版:科教卫新闻
   第A08版:社会新闻
   第A09版:宫迎嘉宾
   第A10版:宫迎嘉宾
   第A11版:法治新闻
   第A12版:早间点击
   第A13版:中国新闻
   第A14版:国际新闻
   第A15版:国际新闻
   第A16版:广告
   第A17版:波兰乌克兰欧锦赛
   第A18版:波兰乌克兰欧锦赛
   第A19版:波兰乌克兰欧锦赛
   第A20版:波兰乌克兰欧锦赛
   第A21版:波兰 乌克兰欧锦赛
   第A22版:文娱新闻
   第A23版:文娱新闻
   第A24版:文娱新闻
   第A25版:财经新闻
   第A26版:财经新闻
   第A27版:职场方圆
   第A28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01版:心理周刊
   第B02版:心理/人际
   第B03版:心理/情感
   第B04版:上海闲话
   第B05版:夜光杯
   第B06版:夜光杯
   第B07版:连载
   第B08版:阅读
   第B09版:汽车周刊
   第B10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1版:汽车/车界车市
   第B12版:广告
   第B13版:教育周刊
   第B14版:教育周刊/高考直击
   第B15版:教育周刊/高考直击
   第B16版:教育周刊/升学指导
   第B17版:教育周刊/家校互动
   第B18版:教育周刊/早教沙龙
   第B19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0版:人才/招生培训
   第B21版:人才/教育 培训 留学 移民
   第B22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3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4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5版:人才/留学移民
   第B26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7版:人才/招生留学
   第B28版:人才/招生培训
眷顾
老上海的电影业
作家和读者的桥梁
“道法自然”
叶名琛客死异乡
吴淞口古炮台
海峡风
“像泥土一样生长”之十八.梵高背影
新民晚报夜光杯B05老上海的电影业 2012-06-13 2 2012年06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