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了南普陀、厦门大学、胡里古炮台,沿着宽敞的环岛路兜过来,经过具有现代气派的国际会展中心,就是我们的用餐地———绿荫中直对洋面的海鱼楼。
一行都是文字人,相信几十年前曾经来过这段海边的,除我之外不会有第二人。那时这里是两岸对垒的最前沿,1958年炮战激烈的时候,乡亲们转移到安全地带,但一些青壮年(包括一些少年)坚决地留了下来。上了年纪的人大抵还记得厦门前线当年有个集体叫“何厝十姐妹”,还拍过一部电影《英雄小八路》(主题歌《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后来成为了中国少先队队歌),这些青少年活动的地方,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这一带。我觉得海鱼楼的位置,应当就是属于当时的何厝村范围,会展中心那儿则是另一个村庄叫“岭兜”。餐桌上有人说到了当年的“前线广播站”,其实何厝的香山上就有一个广播站,我们站在楼前看得见那个位置,著名的前线女播音员陈菲菲,正是工作在香山广播站。
1958年的时候这里满眼断墙残壁,连一些高大的树木也被炮弹炸得断腰落枝。笔者斯时服役的部队,在厦门最高的山———云顶岩(炮击金门前线指挥部所在地)下面,营房贴山而筑。作为步兵战士,开战前后一段时间我被派在附近的洪山柄村执勤,曾两次看到陈菲菲背着军用挎包从香山回市区———对于这场战争的所见所闻所经历的事情,我在《八月炮声》、《榕树和那场战争》等拙文中有所叙说,这里不记了。顺此想说几句的倒是上文提到的广播站,这是因为当时的播音员,近年又有了一些新故事。
2008年笔者参观大嶝岛的“战地观光园”,看到了该岛的“前线广播站”(当时的名称里有“对敌”两字),还在一只“世界最大军事广播喇叭”前留影。站在海边一棵大榕树下看对面的金门岛,真的是感慨良多。此后过了不久,从厦门老友处得知,就在那棵大榕树下,发生了历史性的一幕:海峡两岸昔日的两位“前线播音员”,在这里见面叙谈。她们就是大陆的陈菲菲和台湾的许冰莹。在大榕树下菲菲说,“过去两门(厦门金门)唱对台戏,如今一切烟消云散。祝福两岸同胞生活得更好。”冰莹说,“往事不堪回首……如今两岸和平,真是来之不易。希望两岸关系越来越好,同胞越来越幸福。”其实在此之前,有家电视台就分别在厦门和台北,采访了当年的播音对手陈菲菲和唐丽珠,两人通过电视画面互相致意,各自谈了自己的家庭和生活情况。这一对姐妹,那时一个在厦门香山,一个在金门马山,一方称“亲爱的国民党军官兵兄弟们”,一方喊“亲爱的共军官兵弟兄们”,开始互相喊话,打心理战……半世纪风云变幻,“相逢一笑泯恩仇”了。
海鱼楼的鱼虾贝螺很鲜美,楼前的沙滩海洋更诱人,及至席散,座中人便往沙滩上奔。对于这片从战火中走过来的土地,大家的潜意识里都有一种神秘感,也更珍惜眼前美丽无比的滨海风光。笔者的心里更是难以平静。统一大业多曲折,兄弟对阵,姐妹隔海叫板,还有外国势力染指,很复杂。八月炮声有对国际霸权的严正宣示,也有两岸同胞生命的沉重记忆。迎着带有暖意的海峡风,我为持续了数十个寒暑的“冷海峡”的逝去而庆幸。冰海消融时,是又一次检验一个东方民族智慧的时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