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我和老友陈先生逛文庙旧书市场,他看中了1933年的两本书,书商开价一共6000元,他很想买,问我值不值。价钱虽说高了点,但我以为值。陈先生便欣然买下。
这两本书很有意思,是在1933年三四月间,突击编写而成的。然而,意义重大,非同寻常,值得研究,值得珍藏。
第一本是关于1933年2月,英国大文豪萧伯纳和夫人乘不列颠皇后号访问上海。2月17日,一大早5点多钟,宋庆龄、杨杏佛等乘小火轮到吴淞口迎接。中午12时,宋庆龄在莫利爱路29号寓所(今香山路7号孙中山故居)设宴招待萧伯纳和夫人,鲁迅、蔡元培、杨杏佛、林语堂、伊罗生、史沫特莱等作陪,轰动上海。各家报刊纷纷报道,从各个角度发表了大量文章,读者颇感兴趣。鲁迅先生虽然是作家,但他却以记者的敏感对瞿秋白说:“读者对此颇有兴趣,何不编写一本书呢?”当时,瞿秋白和夫人杨之华正住在鲁迅先生家里。说干就干,许广平出去买来一大堆各式各样的报纸,让鲁迅和瞿秋白边看边选定篇目,编辑整理。然后, 许广平和杨之华剪贴,瞿秋白作注释,加按语,写引言。最后,由鲁迅先生修改书稿,写序言。为时一月,紧张工作,连饭也来不及烧,直接打电话叫附近的小饭店送饭来,从2月18日动手,到3月24日出版,《萧伯纳在上海》以最快的速度出现在大小书店。鲁迅先生还亲自撰写宣传广告,争取书卖得好一点。所得的稿费全部给了当时经济非常困难的瞿秋白夫妇。这本快速编写的《 萧伯纳在上海》凝聚着鲁迅夫妇和瞿秋白夫妇的心血和友情,令人感动,值得回味。
第二本是《萧伯纳在上海》出版7天后立即开始编写的,书名叫《鲁迅杂感选集》。这一回的编写不是在鲁迅家里,而是在瞿秋白夫妇居住的施高塔路东照里。我去考察过,那是今天的山阴路133弄。这一回编写不是四人合作,而是瞿秋白一人钻研。他从鲁迅先生的杂文集《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中精心挑选了75篇杂感,时间跨度从1918年至1932年,编成《鲁迅杂感选集》。然后,关起门来,谢绝客人,集中精力,撰写《序言》。为了防止女房东串门,夫人杨之华便说瞿秋白养病。她在门口熬汤药,药味弥漫,房东信以为真,一点不来打扰。这样,瞿秋白先生从4月1日,写到4月5日,花了整整四天时间,完成了17000字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当他写完最后一句,站立起来的时候,久久地望着墙上挂着的鲁迅书赠的对联: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
这篇《序言》写得如此之好,鲁迅先生阅读的时候思想太集中了,连香烟燃着青烟,快烧到手指,都没有感觉到。事后,鲁迅先生和冯雪峰提起《序言》,坦率地说:“很看重和赞赏,序言的分析是对的,以前没有人这样批判过。”
这篇《序言》写得如此之好,80年过去了,仍然被中外文化界看作是鲁迅研究的权威之作,难以逾越。瞿秋白关于“鲁迅从进化论进到阶级论,从绅士阶级的逆子贰臣进到无产阶级和劳动群众的真正的友人,以至于战士”的评论,被广大中外学者和学生成千上万次地引用而传遍世界。这本80年前的《鲁迅杂感选集》其珍藏价值也就可想而知了。并且,80年前这1933年的第二本书的所有稿费,鲁迅先生也全部给了困难之中的瞿秋白夫妇。这里蕴含的动人友情,又增加了这本书的纪念意义,其珍藏价值亦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