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着、冷静、有信心。
“就凭这几点,这位小伙子一定接受过急救培训。”美国心脏协会大中华地区区域主任导师刘小娥仔仔细细看完浦东救人哥的视频评价道。
8月24日,这名年轻人在浦东新区洪山路上对一名晕倒在地的老人施救,过程被路人拍下,被网友称为“浦东救人哥”。
每年9月的第二个周六为世界急救日。今年的“世界急救日”是9月8日,就是后天。
“路人不上前”,许多时候也是因为缺乏专业急救知识而不敢上前。在西方发达国家,不少普通市民也具备专业的急救证。而在上海,真正专业的急救培训,离我们也并不遥远。
只能“干着急”?
在一座城市,任何意外的现场,第一个到达的,不可能都是专业急救人员。大多数时候,围观者总感到手足无措。
8月10日,上海新华路淮海西路口,一老人躺倒在地,满头是血,周围人除了拨打120不知如何是好,只有一位外籍妈妈拿出毛巾垫在老人头下。
5月23日,地铁2号线中山公园站,一男子突然晕厥,现场围观者“干着急”,后来是一法国小伙上前将其侧卧,使呼吸道通畅。
……
浦东新区曾有一项对1.2万名市民的调查问卷显示,面临突发事件,96.3%的市民把救人的唯一希望寄托在医生身上。
“仅仅拨打120是不够的,”复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急救科主任陆国平说。
如果我知道
在很多医疗发达的国家,基本急救技能是要求人人都会的。“为什么要人人都会?因为心跳呼吸停掉4到6分钟,再去思考、再去叫人已经来不及了。”
经历过生死的人尤其能体会这种焦灼。
一位参加急救培训的学员痛苦地回忆,就在她上课前不久,邻居家的孩子因为吃葡萄卡住喉咙,等120到达,孩子已经不行了。“如果孩子妈妈之前上过这课,知道海氏手法……说不定孩子还有救。”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有了急救知识,都会毫不犹豫地帮忙。”瑞金医院急诊部主任陆一鸣说。
应该怎么做?
“想象你眼前就是突然倒地的路人,你要抓紧时间救活他!”
9个模拟人在地面排开,按照录像中的场景,两个人须互相协助,抢救倒地的伤员。
“很有实战的感觉。”张智业说。这名高中生是看到了一次路人摔倒的新闻后,主动报名参加这堂急救培训。这是由美国心脏协会提供的培训课程。这家美国的非盈利性机构早在1924年成立,至今在世界各地成立了2600多个培训中心,拥有225万志愿者。
如果再次遇到“小悦悦”,你清晰地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吗?这是刘小娥的急救培训课上经常被拿出来讨论的问题。
学员开始总是茫然的,在她的引导下,逐步在脑中形成清晰的步骤:
第一步要保护现场安全,如果能这样做,小悦悦就不会被后面的车再次碾压。第二步看看小悦悦的情况,如果不妙,就立刻拨打120。第三步判断是否需要心肺复苏,需要则立刻开始;如果不需要,则查看是否需要止血;同时要注意不能随便搬动车祸病人。
“如果脑中没有这样的步骤,也许在下一次,我们还会是手足无措的旁观者。”
在上海,一些急救培训项目、课程已在很多社区、公司展开,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在复旦附属儿科医院,已培训的1000人中,只有3个人是非医务人员。“主要是我们没有主动做宣传。”重症急救科主任陆国平说。但他的想法很实际,目前还不求全民培训,起码中小学的校医、一些大型社区的保安等能够先接受培训。他们遇到意外事件的概率更高,参与急救的机会更多。
“只要意识有了,推动就不是问题。”陆国平信心满满。
解放日报(王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