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现代人来说,每做一件事、一个决定之前,都要先理性地问一问“为什么”。考虑得失利弊,衡量轻重缓急,做出最佳选择,然后付诸行动。而对于祖辈父辈们过往的那些“光荣的革命事业”,却很少向他们问一个“为什么”——去了解,去体会他们当初的选择。尤其是那些为这“光荣的革命事业”而付出良多,甚至牺牲的人,他们为什么有这份热情,这份信心?《新中国首批进藏部队官兵真情讲述——走通天路》(张黎明主编,鲁雁南撰稿,上海中西书局2012年7月出版)这本书,将通过新中国首批进藏部队官兵们自己的一个个“小故事”、“小人物”,带我们回到他们那时的心中,去告诉我们这一个“为什么”。
“你可以认为,服从是军人的天职,他们别无选择;但你无法想象,如果不是怀揣理想和信念,他们如何斗志昂扬、苦中作乐,靠双腿走通一条世界屋脊上的‘天路’?如果没有坚定的信仰和方向,他们又怎能‘拧成一股绳’,以‘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献’的精神,扎根西藏、长期建藏?”
“读懂那一代人的荣誉感、价值观,才能真正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什么是他们那一代人的荣誉感、价值观?笔者看来,并不是什么功勋奖章,也不是什么名誉头衔,而恰恰是对反观过去100年内国人对扭转中国惨淡现状的软弱所爆发出来的一种强硬——以身作则,为他人所不能为,开他人所未开的路。
“首批进藏的数万人队伍中,还有不少青年学生,他们不是没有选择,却把参军、进藏看作最光荣的事;他们不是盲目跟从,而是将‘到最艰苦的地方去’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好出路。”
这是五四以来一代青年学生对祖国所能奉献的最大的力量。目睹祖国受尽欺凌,各处条件落后,他们没有选择逃避,而是选择改变。改变,从自己的双手做起。去创造,去实现。他们不是不知道苦,而是怕这苦只有人说出来,而没有人承担,去做、去开路,所以由他们来开始。“不愿服输”“不甘落后”是他们那一群人的代名词。唯有拼此生命去干,中国的前途才有出路。
这大概就是他们的“为什么”。理解他们的这一个“为什么”吧。没有开过的路,由他们来开;没有搭过的桥,由他们来建造;没有普及的医疗,由他们去开启;没有接触过的思想,由他们带去普及。如果他们不做,就可能四万万人都不会有人去做。他们宁愿受那样的苦楚,去开启那些后人走起来好走的路;宁愿受藏胞们的冷眼,也尽力给他们带去有益的治疗。
在这本书中,大部分描写了尚存“老西藏”们对作为首批进藏部队徒步走进西藏的回忆。寒冷、饥饿、高原病、地震……这种种在西藏高原那冰天雪地之中煎熬着他们,生病、截肢甚至死亡折腾着他们,政治上、民族间的对抗考验着他们,然而在他们的胸中,有满腔热血,有对未来的乐观。那时的青年学生是如此有干劲,只要有一条看得见光明前景的路线,就足以让他们为之奋斗终生,奉献终生。
迈向拉萨的方向,“不是不怕牺牲,而是勇于牺牲”。他们用满腔热血为西藏走出一条捷径来——虽然明知道,这条捷径对于后来者而言是最快最轻松的,但对于开拓者而言,却是万丈深渊,如履薄冰,荆棘满路的,但他们不畏艰辛。
读过这本书,希望我们能更多地理解我们的祖辈父辈当时的选择,也能更好地体会他们的辛苦。
“这里提到的每一个名字、每一个故事、每一个细节,都值得共和国铭记。正如一位‘老西藏’所说,不怕凋零,就怕遗忘……”
请记得他们,让我们一起阅读这本书,让我们懂得他们的这一个“为什么”,到底是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