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玩孩子的玩具,会不会太“小儿科”?校长余安敏认为,这门课程不仅考察学生在工程学、物理学等跨学科知识综合应用能力,也对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提出挑战。
每周五下午,成了同学们畅游玩具世界的时间。同学们设计出不少有创意的作品,但是很快发现,要打破世界纪录,并不那么容易。如何在指定区域内,将轨道铺设得尽可能长?怎样的支架,能确保轨道最牢固平稳?如何在偌大的搭建现场,设立基准线,提高工作效率?指导教师、该校物理教师张志民告诉记者,无论是计算机制图、工程设计还是工程计算,对高中生而言,都是全新的知识领域。为此,团队还请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与动力学院老师担任“智囊”。拼装现场,用于支撑多层轨道的支架站在地面十分牢固,而它的诞生经历了一番周折——起初,大家用轨道相配的塑料支架拼搭,结果忽然发现,材料不够用了;改用铝合金支架,安装一个支架需要拧很多螺丝,拼装速度太慢;最后,大家选定使用木支架,并画出图纸交由厂家定制。在木材选择上,同样有讲究,为了防止受潮变形,大家放弃了实木,选择了夹板。
“起初,我们自己搭自己的,后来发现这样工作效率太低,就变成2人一组,五个支架为一个模块,分头搭好再组装,效率提高很多。”高二男生郁倪帅觉得,这并不是一次普通的“玩”,而是一次团队合作能力的考验。“整整两天现场搭建,拼多了,有的同学手磨破了还继续坚持。”女生陈思远为同学们的耐力骄傲。
本报记者 陆梓华